“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乱世弈者”司马懿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司马懿画像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权臣、军事家,西晋奠基人。早年被曹操征辟,后辅佐曹丕,深受信任。曹丕、曹叡时期,他屡担重任,曾平定孟达之乱、抵御诸葛亮北伐、消灭辽东公孙渊,稳定曹魏边境。曹芳继位后,他与曹爽共辅朝政,后发动高平陵之变,独揽大权。他善谋略、懂隐忍,重视屯田储粮,为西晋统一奠基;但也因夺权后诛杀异己,历史评价存在争议。73岁去世,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谥他为宣皇帝。
01.军事:中原战场的运筹帷幄
在三国的军事舞台上,司马懿最广为人知的标签,是 “诸葛亮的对手”。而中原作为三国时期的战略要地,多次成为他与对手交锋的关键战场,见证了他不追求一战成名的虚名,以 “消耗战”拖垮对手,以“精准布局”直击要害的军事智慧。
诸葛亮画像
中原粮仓:五丈原对峙的战略底气
公元 234 年,诸葛亮发动第五次北伐,率军进驻五丈原,试图与魏军决战,此时司马懿五十六岁。他之所以采取避而不战的策略,除判定蜀军粮运难继之外,更得益于曹魏在中原屯田体系中以河南尹为主体的粮食保障。许昌、陈郡、颍川等地的屯田每年积谷数十万斛,构成曹魏国家粮储的基本盘。朝廷通过河渭漕运系统统筹调拨,间接为五丈原前线提供持久支持,从而为司马懿在渭水北岸前线实施持久防御提供了战略层面的支撑。
陕西宝鸡:岐山五丈原景区
诸葛亮为逼司马懿出战,派人送去巾帼妇饰以相嘲讽,司马懿佯装接受,并趁势询问使者诸葛亮的日常起居。得知其“食少事烦”,司马懿便断言“彼能久乎?”这份从容,不仅出于对蜀军补给困难的预判,更源于对曹魏整体国力,尤其是以河南尹为中心的屯田体系所支撑起的持久战能力的清醒认知。只要维持固守态势,蜀军必因粮尽而自退。而此屯田系统,正是这场消耗战中最为稳固的战略后盾。
帝国枢轴:平定辽东的 “河南起点”
公元 238 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司马懿奉命率军平叛。此次出兵的起点,正是洛阳。当时,魏明帝曹叡在洛阳召见司马懿,亲自为他设宴送行,并将四万大军的指挥权交予他。从洛阳出发后,司马懿率军沿黄河东进,再经河北北上,最终抵达辽东。而洛阳作为曹魏的都城,不仅是此次军事行动的决策中心,更是兵力、武器装备的集结地。工匠们为魏军打造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如冲车、云梯等,这些装备在后来攻克襄平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古代攻城器械模型:云梯
02.政治:深耕官场步步为营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从曹操时期在许县(后改称许昌)任职,到曹丕、曹叡时期在洛阳辅佐朝政,磨砺了他 “藏锋芒、避猜忌、让权位、退一步” 的政治智慧,让他在三代君主手下步步为营,从未踏错过一步。
曹操时期:许县 “实务立身”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曾因所谓“狼顾之相”引起猜疑。当时曹操的大本营之一设于许县(今河南许昌),司马懿为消除曹操的戒备,并不急于显山露水,而是沉潜实务,尤其在屯田等领域谨慎效力。
许县作为曹魏重要的粮产区,司马懿曾参与督导该地屯田,考察农耕、协调水利,并对农具改良提出建议。在其参与屯田管理期间,取得了“积谷数百万斛”的显著成效,成为曹军军粮的重要来源。此外,司马懿于许县任职期间,也留意甄拔人才。司马懿主政后始擢拔邓艾为尚书郎,使其大兴军屯,补充了了中原军屯版图。
司马懿凭借这些务实低调的作为,逐渐淡化曹操的疑虑,从被防范的对象转变为受倚重的谋臣,而许县也因此成为他积累政绩、铺设仕途的关键起点。
三国大将邓艾
曹爽时期:洛阳“韬光养晦”
曹叡去世后,曹爽掌权,为排挤司马懿,将其明升为太傅,实夺其兵权。在此政治逆境下,司马懿选择在洛阳府邸中称病隐退,上演了一出深具谋略的“韬晦之计”。
据《三国志》等记载,司马懿为消除曹爽党的猜疑,刻意闭门不出,示人以衰病之态。曹爽派人前往探视时,司马懿披头散发、卧榻不起,故作昏聩误将“荆州”听为“并州”,进粥时又故意使粥流满襟,言语哀戚,仿佛命不久长。这一系列表演,未必尽为信史,但却生动反映出司马懿以自晦图存的政治智慧。
司马懿称病插图
洛阳作为这场权谋大戏的舞台,虽司马府今已不存,但高平陵之变的前奏正源于此。司马懿通过成功的伪装,使曹爽放松警惕,最终于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趁曹爽陪驾前往高平陵(位于洛阳东南,今偃师境内)之机,在洛阳城内发动政变,一举控制京城,彻底扭转曹魏政局,也将自己推向权力之巅。
03.家族传承:河内温县司马氏根基
司马懿的成功,离不开司马氏家族在河内的百年根基。他的家乡是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焦作温县),从高祖父司马钧开始,司马氏家族就扎根于此,积累了深厚的人脉与资源,成为他日后崛起的重要支撑。
温县“名门望族”:世代为官的家族底蕴
温县是司马氏家族的发源地,隶属于汉代的河内郡。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曾在东汉安帝时期任征西将军,参与平定羌乱;祖父司马儁在桓帝朝出任颍川太守,以品行端正著称;父亲司马防于东汉末年任京兆尹,虽长期在外任职,但籍贯仍属温县。司马防与中原诸多士族交好,曾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逐步扩展了司马家族在中原地区的人脉网络。
司马氏不仅累世为官,亦重视家学传承。司马懿与兄弟八人(后世称为“司马八达”)多生长于温县,自幼修习经史,形成了深厚的家族文化积淀。据传,司马懿年少时常与诸兄弟在家中共论学术,还曾与崔琰、胡昭等名士往来论道——这些活动多发生在河内一带,温县亦流传不少相关传说。这种“世宦+儒门”的双重门风,为司马懿奠定了良好的学识与交际基础,也为其日后在中原政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司马懿画像
温县“家族后盾”:兄弟同心的力量
司马懿的兄弟如司马孚、司马朗等人,也多在曹魏政权中担任要职,并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关联。司马孚在洛阳历任司空、太尉等职,在高平陵之变中,他负责控制洛阳城门及关键防务,为政变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司马朗则曾任兖州刺史,在地方治理方面卓有成效。
司马懿政治与军事生涯中,常得益于家族成员的协同支持。例如在对抗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一族中有多名子弟从军任职,在军中担任中下级将领或参军,增强了司马懿对军队的掌控力。这种以河内温县司马氏为核心的宗族凝聚力,成为他在曹魏权力结构中不断上升的重要依托。相比之下,曹爽虽出身曹氏宗亲,但其势力更多依赖个人亲信和朝廷权位,缺乏地方宗族和世族网络的深层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激烈政争中的持久力和稳定性。
04.篡魏是时代选择还是个人野心
千百年来,司马懿是否“篡魏”始终是历史学者争论的焦点。若从地域势力演变的视角来看,这场权力更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魏后期中央统治的衰落与河内司马氏为代表的地方大族崛起之间的消长。
曹魏大权旁落
曹魏后期统治失当
至曹芳在位时期,曹爽集团掌控朝政,其在洛阳及周边区域的统治日趋腐败。曹爽重用私人、排挤异己,对朝中反对者屡施罢黜或远徙,引起诸多士族不满。据《三国志》记载,他奢侈无度,“饮食车服,拟于乘舆”,甚至侵占官物、私调劳役。
此外,曹爽屡次兴兵伐蜀,自洛阳、许昌等地征调民夫兵丁,却屡遭挫败,致使人丁耗损、民负加重,百姓怨声渐起。相比之下,司马懿在军政生涯中多次参与减免灾区赋税,并在抵御外患时注重稳固中原,因而在部分士民中积累了一定声望。
司马氏河内洛阳一带的势力经营
司马懿自温县出身,其家族世代居于河内,通过联姻、荐举等方式与大族建立广泛联系。他提拔的邓艾、王基等人在各处任职,逐渐形成以司马氏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
司马懿晚年虽未称帝,但通过安排亲信掌握洛阳禁军、派宗族子侄出任地方要职,从中央到中原关键州郡系统布局,巩固了司马氏的实际控制。这种以河内士族为根基、以洛阳为中心向外扩展的权力网络,为其后代最终以晋代魏奠定了结构性基础。
武汉:龟山三国城雕像群司马懿雕像
结语
司马懿的一生,与河南的山川大地紧密相连。从温县的家族根基,到许昌的实务起步,再到洛阳的权力巅峰,河南见证了他的隐忍、谋略与崛起。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英雄”,也不是纯粹的“反派”,而是一个在河南这片土地上,顺应时代、步步为营的 “生存大师”。
读懂司马懿与河南的故事,不仅是读懂一段历史,更是读懂地域与个人命运的紧密关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个人的奋斗,也能为一方土地留下深刻的印记。如今,当我们行走在河南温县的司马故里、洛阳的高平陵遗址、许昌的曹魏故城时,或许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位被误解千年的 “三国终极玩家”,曾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过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