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列宁向苏俄各地发出紧急电报:“没有粮食了!苏俄正面临由于饥荒可能导致政权崩溃的危机……我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要求你们无条件支持彼得格勒。”
自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苏俄就深陷严重的粮食危机,尤其到了第二年春天,情况恶化为全面饥荒。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列宁紧急向全国发出了电报,呼吁各地支援粮食。
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并赢得内外战争,自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的核心措施包括禁止粮食买卖和实行余粮征集制度。
1919年1月11日,苏俄政府发布法令,要求农民按政府规定的数字上交农产品,以支援红军和工人。为了强制执行这一法令,苏俄派出了“武装征粮队”,通过武力征集粮食。按照规定,农民需要交出的粮食是除了“种子粮和保障温饱的口粮”外的所有余粮。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然而,征粮队并不考虑这一点,他们不仅要余粮,还要口粮和种子粮,甚至把中农和贫农当作富农镇压,这加剧了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抵触情绪。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初只是为应急而设,目的是为了赢得内战并保住革命成果。然而,列宁认为这项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919年1月,列宁在回信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能选择贸易自由,那是倒退,我们必须通过改进国家垄断,推动社会主义进程。”
随着时间推移,列宁愈发坚定这一理念。尽管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已接近尾声,列宁还是决定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认为这是建设苏俄的最佳方式。
然而,这种错误的政策认识导致了苏俄第一次的大规模饥荒,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暴动。战时虽然被征收粮食尚且能接受,但当战争结束后,继续征收口粮显然让农民难以忍受。于是,苏俄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不合作现象,农民选择减少耕种,甚至完全停止种植粮食,这加剧了农业的衰退。
到1920年,苏俄的谷物产量减少了50%,而棉花的产量更是仅为战前的6%。1918年春天初现的粮食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波及17个省的大饥荒。而更让列宁担心的是,饥荒不仅导致了粮食的极度短缺,还在多个省份引发了农民暴动。
1920年底到1921年春,乌克兰、俄罗斯东南部、中部、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沿岸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特别是在1921年2月和3月,这股暴动浪潮达到了高潮。例如,西伯利亚伊施姆县有超过6万名农民参与了起义,而坦波夫省的参与人数也超过了5万。
坦波夫省曾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之一,战前这里的粮食不仅能满足全国需求,还大量出口到欧洲。然而,自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坦波夫省的农民强烈反对余粮征集制,局势逐渐升级为冲突。政府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导致该省的经济崩溃,甚至沦为全国倒数第二的贫困地区。坦波夫曾经富饶的土地,现在连自己都养不活了。
在这一背景下,苏俄的农民为捍卫自己的利益,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抗。为了支持农民,彼得格勒的水兵也发起了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喀琅施塔得海军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都扮演了先锋角色,尤其是在十月革命中,他们是首批向冬宫开炮的力量。然而,在这次起义中,他们是为了声援农民而行动的。
面对这种情况,列宁在派出政府特使加里宁前去劝说水兵停止叛乱无果后,决定采取武力镇压。列宁留下了名言:“我要让你们几十年里不敢再有当反对派的念头。”
1921年3月17日,苏俄军队在图帅的带领下,开始了对起义水兵的镇压,8万人进场,2.6万喀琅施塔得水兵被剿灭。
这一系列的饥荒和暴动对苏俄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列宁首次认真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合理性。1921年3月,列宁决定放弃这一政策,转而实行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允许农民保留剩余粮食并进行贸易。政策的调整,加上红军的干预,迅速平息了全国范围的暴动和混乱。
苏俄的农民通过顽强的反抗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但这一时期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斯大林推行集体化政策,农民的处境将再度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