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战争”虽然没有硝烟,但它的破坏力却极为强大。比如特朗普发动的全球关税战。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特朗普对世界做了什么,世界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他。
而今天我们要谈的,恰好与“豆子”有关——美国现在正遭遇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大豆“战争”。
2025年9月,美国大豆迎来了丰收。然而,虽然大豆的产量大增,但美国新一季的大豆销售却遭遇全面冷淡。最大的买家——中国,这一次没有下单。
中国每年大豆自给大约2000万吨,但还缺少约80%的供应,需要依赖进口来填补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大豆国之一,每年进口量接近1亿吨。过去,中国大部分的大豆都是从美国进口。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大豆常常成为其中的一项谈判筹码。
对中国来说,反正需要进口大豆,那么买谁的也差不多。但现在的局势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要继续购买美国的大豆呢?购买后还得面对美国可能加征的关税?
实际上,自2024年起,巴西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大豆来源国,巴西占据了中国进口大豆的70%。2025年1月至8月期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量高达7465万吨,占总进口量的87%,而且价格比美国的便宜不少——380美元/吨,比美国便宜很多。
这个数字值得关注。回顾2020年,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时,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000万吨。而今年1-8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已经接近6000万吨,几乎是202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量的1.5倍。显然,中国市场已经基本被巴西大豆填满。
虽然仍然存在少量的缺口,可以从阿根廷、乌拉圭等其他产豆国进口,但美国的大豆市场几乎已经没有份额了。
一开始,美国对这个情况并不紧急。毕竟,大豆交易规模虽然庞大,但金额并不高。2017年,3000万吨大豆的交易额只有370亿美元。然而,美国的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一些关键的地区,如大湖区西南部和中西部,这些地区包含了许多特朗普的支持者。因此,大豆不仅仅是农业问题,更关乎特朗普的政治支持。
然而,今年的情况与往年不同,中国不再只是减少购买,而是完全停购美国的大豆。这显然给特朗普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美国的大豆期货价格在过去三年里已经暴跌了40%。中国的停购让全球市场对美国大豆的未来前景持悲观态度。美国豆农面临的价格已经跌至每蒲式耳9到10美元,远低于生产成本的11.03美元。按照这个价格卖,亏损只会越来越大。
如果美国坚持硬撑,最终大豆可能烂在仓库里,而南美的大豆将填补市场空缺。
特朗普此时开始尝到苦头,于是提出了应对策略。第一招是低调示弱,表示愿意与中国就大豆问题进行讨论。10月1日,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将在四周后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与中国领导人见面,讨论大豆问题。这种软化立场的表态对一贯强硬的特朗普来说,显得尤为珍贵。
第二招是准备出资补贴。美国财长贝森特与特朗普及农业部长罗林斯在白宫讨论了大豆问题,预计将在下周宣布对农民的支持计划。特朗普考虑动用100亿至14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为农民提供补贴。这笔钱本应是美国通过关税战所赚的,现在却被用来补贴受损的农民。
值得一提的是,贝森特本人也是大豆种植者,拥有5000英亩的土地,这使得他在这项补贴政策中将受益。因此,这笔补贴很可能也成为他个人的收入来源。
然而,这项补贴并不会马上见效,因为美国政府目前正面临“关门”的危机,许多非关键部门无法运作,补贴款项短期内很难到达农民手中。这意味着,特朗普的策略虽然有一定的应急性,却并不能立刻解决问题。
特朗普寄希望于与中国的APEC会谈,希望能在第五轮贸易谈判中取得重大突破。贝森特也表示,中美可能会在谈判中讨论农产品采购等问题,但对于他个人来说,时间越久,他的大豆农场损失越大,压力也越大。
这场“打豆豆”的风波让美国措手不及。过去,美国习惯了用农产品作为贸易谈判的筹码,要求其他国家购买更多美国的农产品。然而如今,情况发生了反转。美国大豆农民反而成了求助者,而其他国家则不再买账。
这一切表明,特朗普的贸易战策略并非像他预期的那样完全可控。虽然他在全球施压其他国家,试图通过关税战获取更多利益,但一旦中国反击,其他国家也纷纷趁机“落井下石”。这次大豆危机正是最明显的例证。
但也许,这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下一次是其他农产品遇到类似问题,特朗普是否还能继续靠关税收回一切呢?他的贸易战究竟带来了多少得失,恐怕他自己也需要重新审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