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市早苗当选为自民党总裁,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日本政治中的一个强硬人物,她的对华政策立场也备受瞩目。高市早苗表示,自己当选后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并否认慰安妇问题的历史事实。除此之外,她还多次公开插手中国的内政。她因此被称为“日版特朗普”,而她上任后的中日关系走向,成为了外界热议的话题。
在竞选期间,高市早苗使用了一款人工智能(AI)来进行自我宣传。然而,这款AI所发表的言论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它错误地描述了侵华战争为“自保行为”,这一说法并非第一次出现在高市早苗的言论中。此外,她还表示希望推动中日经济“脱钩”,并暗示日本企业可能撤出中国市场。面对这一情况,人们不禁要问:她所谓的“脱钩”能否真正实现?如果实施这一政策,会对哪些行业造成影响?
首先来看一下中日贸易的现状。中日两国已经进行贸易合作多年,双方并不是单方面依赖谁,而是互相需求。例如,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机电设备、化工产品和特种钢材等品类,替代性很低。这些产品要么是特殊材料,要么是目标消费者不太敏感于价格变化的商品。即使加征关税,需求也不会轻易消失。反过来,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商品中,智能手机可能成为高市早苗可能施压的目标。因为智能手机相对容易在关税上进行操作,而且可以在政治上显得“对中国强硬”。如果日本真的对中国手机加征关税,最大的受影响者可能是小米。
根据2024年的数据,小米在日本市场销售了86万部手机,占日本市场的6%份额,成为中国品牌中销量最高的。然而,小米2024年在全球的销量已超过1.5亿部,单单丢失日本市场对其整体业务影响并不大。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即便高市早苗推动“脱钩”,这一目标看起来也并不现实。
既然“脱钩”不可行,高市早苗政府很可能选择另一种方式:加征关税。这样既能向美国表明立场,又能安抚国内右翼的情绪,等于是“做两头文章”。虽然加关税看起来强硬,但对整体经济影响并不大。中日贸易一直保持着较为平衡的状态,没有像中美那样巨大的贸易顺差,也没有“谁离不开谁”的局面。过去十年中日贸易额稳步上升,经济的根基远比政治口号更为扎实。
另外,许多日本企业在中国已有长期投资,撤离的成本非常高。例如,东丽、三菱化学、信越化学等公司,在2024到2025年之间,将在中国启动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松下在中国也成立了住宅设备公司,预计这一项目的收入将达到112亿元人民币。这些公司不仅没有撤走,反而继续在中国投资,为什么呢?因为欧美市场早已趋于饱和,新兴市场的消费能力也有限,只有中国这样的大市场,才能消化日本那些高附加值的产品。
即便加关税,日本能够施压的“靶子”也有限。除了智能手机,其他领域的依赖性并不强,对整体的经贸关系影响也相对较小。这个情况其实有点像阿根廷总统米莱。在当选前,米莱曾表示不会与中国做生意,但上任后他就改变了口风,称中国是阿根廷“最伟大的贸易伙伴”,并希望深化合作。这是因为阿根廷的经济根本离不开中国市场。
高市早苗如今在言辞上非常强硬,但未来可能会面临现实的考验。政治口号可以喊得震天响,但经济规律是无法轻易改变的。如果她最后为了经济利益做出务实的选择,或许会被国内右翼批评为“亲中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