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唐朝的继位方式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玄武门继承法”,这让唐朝的皇位继承充满了不稳定因素。其实,唐朝有多达5位太上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而这些太上皇,大多并不是像宋高宗或乾隆那样自愿退位,而是因为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最终被自己的儿子赶下皇位。那么,这些太上皇在位后的生活到底如何呢?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帝王之一。即便后来的唐朝皇帝们也认为,整个唐朝的江山并非李渊一人打下,而是李世民(即唐太宗)的功劳。李渊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不断加封李世民,让他担任秦王、天策上将、尚书令等职务,甚至有过将天下一分为二的打算,让李建成留在长安,而让李世民去洛阳。但这时,玄武门之变发生了。虽然史书上大多集中在李世民如何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但其实李渊当时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已经处于被控制的状态。事后,李世民象征性地做了两个月的太子,接着让李渊退位,自己成为了皇帝。
按照理来说,既然李渊已经“自愿”退位,应该搬出太极宫让位给李世民,可李渊却完全没有提到搬走的事。李世民虽已成为皇帝,却只能继续住在东宫,处理朝政。显然,这让李世民感到不满。于是,到了贞观三年,李世民开始清算李渊的一些冤屈,甚至将李渊的心腹裴寂贬回家乡,还放走了一些太极宫的宫女。在这一系列举动后,李渊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权力,主动提出搬出太极宫,入住太安宫。尽管太安宫远离宫城,条件不如东宫,但李渊的身份让他无法拒绝。
李渊最终住进太安宫后,几乎没有再离开过。直到贞观六年,李世民才开始修缮太安宫,让它看起来更像一个太上皇的住所。李渊也开始有些走出宫外,参与一些活动。然而,他的健康状况逐渐变差,最终因风疾去世。
与李渊不同,武则天的退位经历则显得更为复杂。82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位,尽管她的地位没有完全被削弱,但依然是名义上的“太上皇”。她被安置在上阳宫,这座宫殿的豪华程度无与伦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奢华的皇宫之一。虽然李显对她的尊重没有减少,但武则天依然感到失落。即便她的子孙没有对她的外貌产生异议,但退位后,她变得憔悴,甚至让李显几乎认不出她的样子。武则天最终因病去世,若不是退位,她或许能活得更久。
李旦(唐睿宗)退位后,也面临了不少权力斗争。虽然他通过“唐隆政变”成功登基,但实际上,他的儿子和妹妹的权力斗争让李旦不得不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尽管李旦并非被逼退位,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权力。李旦依然掌握着朝政大权,甚至能自称“朕”,这让李隆基难以独立行使权力。最终,李隆基发动政变,彻底打破了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权力体系,李旦不得不完全退出政坛。
即便李隆基已经当上了皇帝,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不得不与自己的亲人断绝联系,甚至下令将父亲李旦软禁在皇宫,隔绝了他的一切外界联系。李隆基的退位后生活没有太多记载,但可以想象,他作为一个曾经权倾一时的帝王,如何应对失去权力后的生活。
从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来看,唐朝的太上皇们很少是自愿退位的,即便是李旦这样的例外,也并非完全放手权力。即使在生活上能维持体面,失去权力的痛苦却是无法避免的。退位意味着不仅仅是失去权力,更多的是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在这样的情况下,退位后的太上皇,哪怕是在物质上得到照顾,内心的苦闷也是可以想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