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1935年国民政府正式公布的陆军一级上将名单及其背后的原因。1935年4月,根据《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国民政府公布了陆军上将名单,其中“特级上将”这一军衔仅授予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一人,而更具竞争力的“陆军一级上将”则成为焦点。最初公布的名单上有八人,其中包括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和陈济棠,后来海军的陈绍宽也被授予了海军一级上将。
有学者认为,这些陆军一级上将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平衡和安抚不同的军阀势力,例如桂军、粤军、湘军和晋绥军等。看似这些将领都有军权,但其中并非每个人都符合“有军权的诸侯”这一标准,尤其是冯玉祥。
1. 并非每个有军权的“诸侯”都有资格
例如,冯玉祥作为西北军的统帅,早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后,西北军便已分裂。冯玉祥虽然曾尝试通过组织抗日同盟军重振旗鼓,但在蒋军和日军的联合打压下,这支部队很快解散,冯玉祥也失去了军权,只能再次隐居泰山。因此,在1935年的军衔整理中,他不应被视为一位真正的“诸侯”。
此外,朱培德和唐生智等人,也因为没有实际的军权,尽管曾是国民政府的重要将领,但在实际权力上都显得较为边缘。比如,朱培德在“南昌起义”后选择避居庐山,失去了实权,直到中原大战后,他的部队被缩编为第七师,而他自己则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将军。唐生智在多次反蒋后,失去了湘军的大部分力量,也同样没有军权。
与之对比的是,刘湘和龙云两位“王”,尽管握有一定军权,但由于他们没有参与北伐,未能获得一级上将的军衔。
2. 参与北伐是关键条件
北伐战争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实现国家统一、巩固政权的关键。因此,北伐期间担任主要军职的将领,才有机会被授予一级上将军衔。例如,何应钦、朱培德、李宗仁和唐生智都在北伐期间担任重要军职,尤其是担任军长的将领,具备了获得这一军衔的资格。
然而,并非所有北伐期间的军长都有资格。例如,湘军的谭延闿和程潜,粤军的李济深等人,尽管在北伐中有一定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1935年时参与军衔的评定。
3. 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资格
除了北伐经历外,是否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也是获得一级上将的重要条件。军委会是国民革命军的最高统帅机构,能够担任其中的委员,其政治地位要远高于普通的军职人员。1935年首批的陆军一级上将,几乎都是当时的军事委员会委员。冯玉祥虽然在军委会名义上有职位,但实际上并没有实际的军权。
总结
1935年授予的陆军一级上将军衔,除了考虑北伐时期的功绩,还需结合是否担任过军事委员会的委员这一标准。这一过程中,许多曾是地方大军阀的将领,因为失去了实权或未能参与北伐,未能获得这一军衔。而那些参与过北伐并且在国民政府中有重要职务的人,则有资格获得这一荣誉。
这篇文章展现了民国时期复杂的军政体系和军衔评定的背后政治博弈,也反映了权力斗争和军事改革中的许多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