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三国,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诸葛亮、关羽、曹操这些顶级流量。
但如果说起那场惊天动地的夷陵之战,有一个名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那就是陆逊。他用一把火,烧掉了刘备“八百里连营”,不仅为东吴挽回了国运,也几乎将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打回了原形。
可以说,陆逊凭借此战一战封神,成为了东吴的擎天玉柱。
按理说,这样一位功勋盖世、能力超群的“社稷之臣”,理应备受尊崇,安享晚年才对。
编辑
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这位东吴的救国英雄,最终的结局却异常凄凉,可以说是“不得善终”。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从权力的顶峰跌落,最终在忧愤中死去?
临危受命,书生拜帅定乾坤
故事,要从公元221年说起。
那一年,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为了给自己的好兄弟关羽报仇,也为了夺回战略要地荆州,倾全国之力,号称七十万大军(实际兵力约在五到八万左右),浩浩荡荡地杀向了东吴。
当时的蜀军,士气正盛,一路势如破竹,东吴前线的将领们节节败退,整个东吴朝野都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连大将孙桓都被蜀军团团围困在夷道,情况万分危急。
东吴的君主孙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东吴的江山,似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权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力排众议,任命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为大都督,总领全国兵马,去对抗气势汹汹的刘备。
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要把国家的命运,交到一个看似文弱的书生手里?要知道,陆逊虽然有些名气,但从未独立指挥过如此大规模的战役。
面对这些质疑和不服,陆逊没有过多争辩,他知道,战场上的胜利才是最好的证明。
接管兵权后,陆逊立刻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他敏锐地判断出,蜀军远道而来,锋芒正锐,此时硬碰硬绝非上策。
于是,他果断下令,全线收缩防御,坚守不出,采取 “以逸待劳” 的策略。任凭蜀军如何叫骂挑战,吴军就是高挂免战牌,坚决不战。
这一招,让刘备非常难受。
他的大军从春天一直耗到了夏天,长达半年的对峙,早已让蜀军的锐气消磨殆尽。
时值盛夏,酷暑难耐,士兵们怨声载道,士气低落。为了避暑,刘备犯下了一个致命的军事错误:他命令部队放弃水路优势,将连绵数百里的营寨,全部扎进了山林之中。这些营寨大多由木头和茅草搭建,在干燥的夏日里,就像一堆堆等待被点燃的干柴。
陆逊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火烧连营,一战打残蜀汉根基
公元222年的那个夏天,陆逊登高远望,看到蜀军那延绵不绝的营寨,他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他对着手下的将士们说:“我之前一直不进攻,就是在等一个机会。现在,我已经找到了破敌之法!”
他的方法,就是火攻。
一个风高的夜晚,陆逊下达了总攻命令。他先派出一支小部队,携带茅草,悄悄潜入蜀军的一个营寨,顺风放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瞬间吞噬了蜀军的营寨。紧接着,吴军主力四面出击,鼓声震天,杀声四起。
蜀军在睡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和四面八方杀来的吴军,瞬间崩溃,乱作一团。
一个营寨被烧,火势就迅速蔓延到下一个,形成了“火烧连营”的恐怖景象。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照亮了半边天空,蜀军的四十多个营盘被逐一攻破,无数士兵或被烧死,或在混乱中自相践踏而亡,尸体“塞江而下”。
这一战,蜀汉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文臣武将战死无数。刘备本人在亲兵的拼死保护下,才逃出生天,一路奔逃到了白帝城。
蜀汉本就人才凋零,国力有限,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从此彻底失去了与魏、吴两国争夺天下的主动权。可以说,陆逊这一把火,直接决定了三国后期的走向。
经此一役,陆逊名震天下,威望达到了顶峰。他不仅被孙权加官进爵,更被视为东吴的“社稷之臣”,成为了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东吴新一代的擎天之柱。此时的陆逊,可谓是权倾朝野,风光无限。
君臣蜜月
夷陵之战后,陆逊和孙权进入了一段长达二十多年的“君臣蜜月期”。孙权对陆逊的信任和倚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让陆逊出将入相,不仅掌管着荆州地区的军政大权,后来更是官至丞相,总揽朝政。
孙权甚至曾对陆逊说:“我过去常常听别人说起你的不是,但我坚持用你,现在看来,果然没看错人。”
这种信任,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君臣关系。孙权还将自己的太子孙登托付给陆逊辅佐,每当太子出行,孙权都会让陆逊陪同。
这几乎是将陆逊当作了托孤重臣来看待 。此时的陆逊,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荣耀至极。
然而,权力的顶峰,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孙权晚年,犯了一个很多帝王都会犯的错误,在继承人问题上摇摆不定。他虽然立了太子孙和,却又格外宠爱另一个儿子鲁王孙霸,给了他与太子几乎同等的待遇。
这就导致了两个皇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各自结党,明争暗斗,将整个东吴朝堂搅得乌烟瘴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二宫之争”。
作为辅佐太子多年的老臣,陆逊的立场非常明确,他坚决支持嫡长子继承制,力挺太子孙和。
他多次上书孙权,言辞恳切地劝谏皇帝要明辨是非,巩固太子的地位,不要因为偏爱鲁王而动摇国本。
陆逊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在多疑的孙权看来,事情就变了味。你陆逊三番五次地为太子说话,是不是和太子结成了自己的小集团?你手握重兵,名望又高,是不是想提前站队,将来好控制新皇帝?你是不是在干涉我的家事?
英雄末路
压垮陆逊的,不仅仅是 “二宫之争” ,还有他那“功高震主”的威望和庞大的家族势力。
陆逊所在的陆氏家族,本就是江东地区的豪门大族,影响力巨大。而陆逊本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威望如日中天。这一切,在孙权年轻时,是巩固统治的基石;但在他年老多疑时,就变成了威胁皇权的巨大隐患。
再加上鲁王孙霸一党的人,为了扳倒陆逊这个最大的障碍,不断在孙权耳边煽风点火,罗织罪名。他们说陆逊与太子私下勾结,窥探宫中秘闻,图谋不轨。这些谗言,就像一滴滴毒药,不断侵蚀着孙权心中对陆逊仅存的信任。
终于,孙权彻底爆发了。他开始用最无情的方式来打压这位曾经的肱股之臣。他一次又一次地派遣中使,前往陆逊的府邸进行严厉的斥责和盘问,质问他为何要“包庇”太子,为何要干预皇室内部事务。
这对陆逊来说,是比杀了他还难受的侮辱。他一生忠心耿耿,为东吴立下不世之功,到头来换回的却是君主的猜忌和羞辱。他的所有忠诚建议,都被看作是野心和阴谋。
这位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击败了盖世枭雄刘备的统帅,却在朝堂的政治斗争中,输得一败涂地。
公元245年,在孙权接连不断的责骂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下,陆逊悲愤交加,最终愤恚而卒,享年六十三岁。
据史书记载,他去世的时候,家中甚至没有什么余财,足见其一生清廉。
可就是这样一位清廉忠勇的国之栋梁,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