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大业的过程中,除了依靠武将,还需要谋士的帮助。而朱温身边就有两位出色的谋士,他们的智慧与谋略为朱温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两位智囊人物,以及他们最终的结局。
一、敬翔
敬翔,字子振,来自冯翊的同州。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祖上曾参与过著名的神龙政变,而父亲与祖父也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虽然敬翔有着出色的学识,特别擅长写作与军事策略,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屡次科举考试落榜。在唐朝末期,敬翔随家族迁往中原,受到了同乡的推荐,见到了朱温,并开始帮助他筹划军事事务,尤其是在对抗秦宗权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温非常欣赏敬翔的才能,甚至感叹:“真是恨敬翔起步太晚,因此我所有的军谋和政策,都向他请教。”从此,敬翔便一直在朱温身边,除了出谋划策外,还负责处理政务。史书记载,敬翔常常陪同朱温征战四方,昼夜奔波,连休息时间都少得可怜。朱温即位后,他更是被任命为枢密院首席,后来改为崇政院,负责所有政务。随后,他还被封为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并得到平阳郡侯的称号,位高权重。
二、李振
李振,字兴绪,出身于将门之家,他的曾祖父是潞州节度使李抱真。李振的科举之路也并不顺利,几次参加都未能中榜。后来,他被派往浙东任职,但由于盗贼作乱,未能成行。返回的途中,他来到了汴州,在那里遇见了朱温。朱温对李振的才能非常赞赏,立即让他留在自己身边。
李振在朱温的麾下,不仅积极调解地方关系,还为朱温献策,协助清除了宦官和文官集团的干扰,牢牢掌控了唐昭宗的政权。在朱温称帝后,李振逐渐升职,先后担任宣义军副使、司徒、户部尚书等职。后来,朱温的儿子朱友珪篡位后,李振取代了敬翔,成为新的崇政院使,继续辅佐朝政。可以说,李振和敬翔是朱温创业过程中的得力左右手。
三、结局
然而,历史总是变幻莫测,朱温死后,两位谋士的命运发生了剧变。尤其是在朱友贞即位后,权力集中在赵、张两大家族手中,敬翔和李振的建议越来越得不到皇帝的重视。敬翔的处境愈发困难,最终他忍不住上书求职,希望能被重新任用,但依旧没有得到回应。
在看到形势越来越不利时,敬翔忍痛上书,表示自己虽非英才,但深知国家恩惠,若皇帝觉得人才匮乏,他愿意为国效力。然而,皇帝的忽视让敬翔感到极度失望,甚至在自己未得到任命时,他在一封信中流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悲观:“即使再有贤能,局势难以翻盘,请让我先死,不忍见宗庙衰败。”城池沦陷后,李振试图说服敬翔一同去朝见新兴的李存勖,但遭到了敬翔的拒绝。最终,敬翔选择了自缢结束生命。
李振在朝见李存勖时,被郭崇韬讥讽,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毫无过人之处。几日后,李振与敬翔一同被处决,成为了朱温帝国衰亡的牺牲品。
这两位曾为朱温竭尽全力、左右政局的谋士,最终却因为时代的变迁,未能逃脱历史的残酷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