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文学》刊登了一篇特殊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作者是萧也牧。这篇作品讲述了一名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与工农背景的妻子之间产生矛盾,并通过沟通和互相补充来解决矛盾,最终增进感情的故事。刚发表时,这部作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受欢迎。然而,仅仅一年后,它便成为了文坛的头号批判对象,原因在于作品中的一些细节被认为有贬低工农群体的倾向。结果,萧也牧被调离原岗位,并从此停止创作。
今天,我们来讲讲萧也牧的故事。他是浙江湖州人,出生于1918年,原名吴承淦。萧也牧早年在家乡接受教育,曾就读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和杭州电业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浦东的益中瓷电机制造厂,成为一名装配工人。
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萧也牧不再愿意待在工厂工作,毅然回到家乡湖州,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他进入了民众教育馆,呼吁群众参与抗战。湖州被日军占领后,他前往长沙,在徐特立的介绍下考入了临汾山西民族革命大学,随后加入了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斗争。在这里,他担任了《救国报》的编辑、宣传队干事和记者等职务,并在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萧也牧为人直率、善良,才华横溢。他不仅擅长中短篇小说,还能写散文和报告文学。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但真实感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理解。正是因为《我们夫妇之间》这部小说,他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萧也牧并未能长期留在他热爱的创作岗位。随着《我们夫妇之间》被批判,他被调离中央宣传部,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担任编辑,后来又成为了文学编辑室副主任。1958年,由于该作品被批为“反党反社会主义”,萧也牧遭遇了严重的政治迫害。
十年动乱开始后,萧也牧遭遇了更为惨痛的折磨。尽管身体状况极差,但他依然遭遇了无休止的批斗和写不完的检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使他几近崩溃。1969年,萧也牧被下放到河南潢川的“五七干校”,在那里接受劳动改造。1970年,随着阶级斗争的加剧,萧也牧遭遇了更加恶劣的待遇。他常因动作不便被殴打,甚至在走路时被打倒在水坑里。1970年10月15日,萧也牧最终在“五七干校”被活活打死,年仅52岁。
按照“五七干校”的规定,萧也牧这样的“右派”不允许与“革命同志”一同安葬,只能被草草埋在乱葬岗上,甚至没有立碑的资格。十年动乱结束后,萧也牧的家人前往乱葬岗收回遗骨,却发现坟墓早已空了,棺材无踪。
直到197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萧也牧作品选》,其中包括了那部曾遭批判的《我们夫妇之间》,这才让这段历史渐渐被人知晓。萧也牧,曾为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却因一部作品的错误批判,遭遇了如此不幸的命运。
萧也牧的遭遇,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他本应在文学上走得更远,但却因一时的误解和政治风波,断送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希望我们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