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国家政治环境和军事战略的重大影响,中国决定开展一项大规模的国家工程——三线建设。这一战略的目标是将中国沿海地区、大城市和东北的工厂、科研机构、高校迁移到内陆地区。因为这些地区被定位为第三道国防防线,整个工业迁移和建设活动因此得名“三线建设”。这项持续了三十年的建设工作,不仅消耗了国家四分之一的财政,而且有数百万人的参与。其规模堪比古代秦始皇修建长城,可见这项工程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安全,“三线建设”有严格的要求——隐蔽、分散以及依靠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因此,许多工程都选址在远离大城市、深山中的偏僻地方,旨在防止敌机的空袭和核战威胁,确保在战争时期能保持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
在四川省达川区的平滩镇深处,隐藏着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这里是国营平江仪表厂的所在地,代号7301所,主要负责生产特殊水雷仪表。这个工厂的建设和功能,正体现了“三线建设”要求的隐蔽性和战略意义。
根据三线建设的整体规划,南北两条线分别启动了两个重要基地:062基地和064基地。062基地位于北线,也就是现在的万源市,这个基地主要从事火箭和飞弹的研发生产。南线的064基地则设在达川区的平滩、大竹县等地,专注于海军系统的特殊水雷、深水炸弹等军工产品的研制。这种规划确保了两个基地各自专注于不同领域的技术发展。
平江仪表厂的建设开始于1966年,1970年已全面投入使用。工厂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大部分。生产区包括了科研楼、办公楼以及各类车间,如维修车间、热处理车间、精密制造车间等,而生活区则提供了员工的住宿、食堂、娱乐设施等。当时,工厂大约有2000名在职员工,加上家属,整个生活区的居民近5000人。根据三线建设的标准,这个工厂应算是一个县团级单位。但由于其科技性质,工厂的配置高于一般单位,堪比副师级单位。
随着基地的建设完成,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大学教授和技术专家陆续搬迁到这里,他们不仅带来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也为工厂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活力。同时,部分转业军人和民兵也加入了工厂的建设工作,增强了基地的力量和团队凝聚力。这些人才的加入加速了工厂的科研进程,使得平江厂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为了保护这些重工业单位的机密,平江厂的安全措施非常严格,甚至有驻军保护,确保任何外人无法轻易进入。当时的三线工厂像是一个封闭的堡垒,外界对它们的了解十分有限。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保护措施对于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虽然今天看起来有些过于严格,但在当时却是必要的。
1985年,062基地和064基地由于研究方向相似,进行了合并。与此同时,平江仪表厂和大竹县的竹江机械厂在1992年也合并成立了航天设备电子研究所。1999年,研究所搬迁到城市,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三线建设的逐步结束,平江仪表厂和其他相关单位的搬迁和合并,也标志着这段历史的终结。尽管工厂的搬迁使得这里的生活变得冷清,但曾经的热闹和神秘仍深深留在了当地人的记忆中。过去这里的繁荣一度让居民们第一次见到了汽车、电影、电视等新奇的事物,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第一次的体验。随着工厂的搬迁,这些曾经带来兴奋的景象也逐渐淡去,最终恢复了平静。
这篇文章记录了这一历史变迁的景象与感受。无论如何,这段三线建设的历史值得我们记住,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见证了中国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军事与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