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少年时候读《聊斋志异》,看到一个故事,大概内容是鬼差抓坏人,抓了个私盐贩子到地府。在中国古代,私盐贩子历来都是官府打击的对象。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普遍对私盐贩子充满仇恨?
1、盐对人体的重要性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盐对人体是很重要的。如果人长期不吃盐或者缺少盐,那么就会出现浑身无力,浮肿情况。
很多影视剧其实都有这样的细节:
——比如电视剧《浴血坚持》里面,就有这样的细节: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在南方大山里和国民党兵打游击战,于是国民党的军队选择食盐配给制度,通过让红军战士吃不上盐来消灭红军。
——电视剧《风筝》里面,延娥等武装特务因为常年在山里躲着,吃不上盐,所以延娥年纪轻轻头发就都白了。
类似的细节还有:抗战剧里面,日本人通过对根据地的食盐封锁来对付八路军等抗日武装。
总之,对于人体来说,盐是刚需。
2、盐的专卖
华夏先民对于盐的重要性认识的很早。比如春秋时期,齐国现在管仲的管理下,就通过生产海盐来获利。当然,在汉武帝时代之前,官府对盐的管理并不严格。但是汉武帝之后,事情发生变化。
当时汉廷和匈奴打仗。战争被视为吞金兽,而且匈奴经济贫瘠,汉廷做不到以战养战。为了解决汉廷的财政问题,汉武帝选择盐铁专卖:也就是盐和铁的经营属于特许经营,归朝廷所有,民间买盐只能从官府的渠道来购买。
不过,因为汉廷把盐的专卖视为重要的财政来源,所以官方的盐价太贵,老百姓消费不起。但同时,盐又是刚需。一方面是老百姓的刚性需求,一方面老百姓又消费不起。
于是,本着供求不均衡的僵持,于是,一个新的灰色职业诞生了:那就是私盐贩子。私盐贩子就是绕开朝廷的监管,面向民间销售廉价盐的群体——也因此,在古代,盐有了官盐和私盐的区别。
私盐贩子这个群体的诞生,等于动摇了朝廷对盐的专卖权。这就导致朝廷的财政收遭到冲击。
所以从汉朝以后,大部分打算通过垄断盐专卖的王朝对私盐贩子的打击也不遗余力。甚至很多朝代,私盐的贩卖数量到一定的额度,是会被处决的。而严刑峻法也确实吓退了不少有想法的人。所以敢于当私盐贩子的人,还都是胆子极大、能量极大的人物。
比如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面有个单元叫《邗沟案-漕渠魅影》,其实就是根据这种历史情况编撰出来的故事。
3、亡命徒私盐贩子
当然,也因为封建法权对私盐贩子的打击充满残酷性。这也导致了很多私盐贩子从经营这个项目开始,骨子里就把自己当成了亡命徒。所以太平年月,私盐贩子往往是偷摸低调做私盐生意。但一旦遭遇乱世,私盐贩子也会产生别的想法——作为亡命徒,自己对于高风险的活动早就无感了。而私盐贩子做这个生意是为了利润,但如果遭逢乱世的话,那么自己要做的就是做更大利润的生意——那就是谋反。
所以中国古代史上,王朝动乱时期,很多起义军发起者,往往都是私盐贩子——比如唐朝末年的黄巢、元朝末年的张士诚都是典型。
这倒是说明一个道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对于黄巢、张士诚来说,自己本来就是官府眼里该死的人,既然横竖都是一死,自己何不放手一搏?干大了没准还能称王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