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局势变得越来越清晰。中美两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博弈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它们的对抗成为了世界舆论的中心。然而,有一个地方既不在主角位置,也不在导演的位置,却深受这场竞争的影响,这就是欧洲。回头来看,英国学者曾经说过“中美角力,欧洲最伤”,如今看来,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当时形势的一种精准预判。
从2022年战争爆发算起,欧洲已经在这场冲突的外部战场上坚持了整整三年。初期时,欧洲立场鲜明:坚定支持乌克兰,联合制裁俄罗斯,看似毫不动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显现。战争没有结束,局势没有缓解,反而欧洲自己深陷困境。
其中,能源问题尤为突出。自从欧盟切断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后,欧洲被迫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来源。虽然美国、卡塔尔等国家提供了一些替代能源,但价格显著上涨,给欧洲带来了沉重负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冬季的暖气费用成了无法避免的大问题;而对于企业来说,能源成本的激增直接推动了生产成本上升,许多工厂不得不减产或停工。
更为严峻的是,欧盟原本计划加速绿色能源转型,结果却不得不重新启动煤电站,环保目标被迫延后。内部的社会舆论因此产生了分歧:一些国家坚持优先考虑环保,而另一些国家则认为稳定就业才是当务之急。这种内部的不统一,使得政策推进变得困难重重。
除了能源,军费开支也是一项沉重负担。持续的军事援助让各国的财政压力不断加大,本来用于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被迫转而填补军费缺口。而对于是否进一步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欧盟内部意见也分歧,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不断受到拖延和混乱。
战争进入僵持状态,俄罗斯虽然承受压力,但并未崩溃。而欧洲在经济、能源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对话逐渐升温。作为全球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在气候、贸易、科技等多个领域重新展开接触。欧盟本以为紧跟美国的步伐能保住自己的利益,然而却发现中美达成协议时,欧盟被抛在了一边。
举个例子,在贸易问题上,2025年中美突然宣布将逐步降低部分高关税产品的税率,然而这一消息一出,欧盟内部却几乎没有任何反应。为了配合美国的贸易政策,欧盟此前在一些关键领域,如电动车、光伏设备等,对中国实施了限制。但如今中美缓和了,欧盟依然停滞不前,既没有从中美达成的协议中获得好处,也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回报。
更尴尬的是,欧盟在关键技术上的依赖仍然未能有效减少。例如,稀土供应问题,尽管欧盟早已意识到这一风险,但由于缺乏替代供应链,欧洲的一些高科技产业依然面临断供的危险。总的来说,欧盟在中美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博弈筹码,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
这种局面也影响了欧盟对外政策的稳定性。不同国家在对华政策上的立场差异,导致欧盟内部的政策始终无法统一。部分国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而另一些则更愿意继续依赖美国。政策摇摆不定,使得外界越来越看不清,欧盟内部也变得更加难以协调。
欧盟并非没有资源,也并非缺乏能力,但其决策机制使得应对当前复杂局势变得异常困难。欧盟由27个成员国组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任何重大决策都需要先通过会议、达成共识。这种机制在和平时期还能勉强运作,但在如今不断出现危机的背景下,显得非常僵化。
例如,移民问题。2024年初,地中海地区再次爆发难民潮。一些欧盟国家愿意扩大接收难民,但另一些国家则坚决反对,甚至重新修建边境围栏。欧盟在移民政策上的反复无常,使得每次谈判都陷入僵局,无法达成统一共识。
财政政策方面也是如此。南欧国家因债务问题需要更多财政支持,而北欧国家则强调控制开支和财政纪律,导致预算谈判频频拖延,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不了了之。
在对外战略上,法国提倡“欧洲战略自主”,而德国则更希望维持现有的跨大西洋关系,东欧国家则担心脱离美国的保护会面临更大的地缘风险。这些分歧使得欧盟在面对大国博弈时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立场。
这些问题本就存在,但如今却集中爆发。战争、能源、贸易、科技、移民等每个领域都需要迅速反应,而欧盟却像一个行动缓慢的巨人,步履艰难,无法跟上局势变化的速度。
欧盟面临的困境,不仅是外部压力的结果,更多的是内部机制和战略选择上的问题。现在的欧洲,既想保持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又希望保障现实利益。然而,在中美这样的全球大国面前,如果缺乏足够的硬实力和统一意志,这种两头讨好的策略往往会适得其反。
尽管如此,欧洲依然拥有一些优势,如技术基础、市场规模、教育体系等。如果能够在稀土、能源、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链,配合稳定的财政结构和相对统一的外交策略,仍然有可能在中美博弈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然而,机会并非无穷无尽。中美两国都在加速调整,全球格局正在快速重塑。欧洲如果继续迟疑不决,很可能会错失良机,逐渐失去话语权。
现在,问题不再是欧盟是否愿意改变,而是它是否能够迅速适应变化,作出有效的决策。如果继续在内部矛盾中消耗,外部博弈中被动应对,那么未来的欧洲,很可能只能在中美之间充当配角,连自己的声音都难以听见。
局势已经发展到如此紧迫的地步,欧洲不能再观望。它必须在夹缝中求生存,或者重新构建一个能应对现实挑战的体系。这个选择,迫在眉睫,等待不了太久。
中美继续博弈,世界继续转变,谁能跟上节奏,谁就能保住话语权。英国学者的预判,早已不再是空洞的预测,而是欧洲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应对,欧盟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