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双方再次携手合作,红军部队在我党领导下被统一改编为八路军。红军总司令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担任副总指挥,林彪和聂荣臻共同领导115师,刘伯承和徐向前共同领导129师,贺龙和萧克共同领导120师。这三支师是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
其中,八路军115师由红一方面军和徐海东将军领导的红15军团改编而成。两支部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都是红军的主力,战斗风格坚韧不拔。因此,115师在抗战初期迎接了第一个重大挑战,并成功取得了震撼全国的平型关大捷。这场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国民的抗战士气,让人们意识到侵略者并非铜墙铁壁,日军也会被打败。
115师的首战大捷离不开几位关键人物的杰出指挥。大家熟知,115师的师长林彪是战略战术大师,副师长聂荣臻则是实战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则是出色的政工干部,他们三人组成了115师的核心领导层。
林彪和罗荣桓不仅在抗日战场上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战后,他们还在解放战争中共同主持东北战场的战事,是第四野战军的最高军政主官。副师长聂荣臻则主导华北战场的解放工作,成功解放了华北诸省。这三位将领无疑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在1955年,他们都获得了最高军衔——元帅。
除了他们三位,115师的许多其他成员也为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例如,政训处副主任萧华、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侦察科科长苏静以及独立团团长杨成武等四位将领,都是115师的重要人物。萧华在建国后获得了上将军衔,王秉璋和苏静则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苏静,他的情报工作被林彪称为“一个苏静抵得上十万雄兵”。杨成武则是华北战场的猛将,担任过多个兵团司令员,表现尤为出色。
115师下辖的两个旅也培养了不少战术指挥人才。第343旅由红军名将陈光担任旅长,副旅长周建屏。陈光和周建屏虽然未获得军衔,但他们的贡献无可置疑。徐海东和黄克诚分别领导的第344旅则显得更为幸运,他们不仅见证了革命的胜利,还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徐海东以“徐老虎”著称,黄克诚则是军政双全的杰出军事家。
在第343旅的各个团中,也有许多名将涌现。杨得志、李天佑、邓华和杨勇等四位猛将,都是115师的团级指挥官,在抗战初期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后来都成长为人民军队中的名将。杨得志是华北战场的主力指挥官,李天佑和邓华则在东北战场指挥重要战役,杨勇则是中原战场的重要将领。
第344旅也涌现了两位英雄——韩先楚和刘震,这两位将领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勇猛指挥官,特别是韩先楚,他被誉为“常胜将军”,他的战术指挥才能堪称全军佼佼者。
除了这些名将,115师还有许多其他在解放战争中表现突出的指挥官和战术专家,如参谋长陈士榘、独立团副团长黄永胜等。他们都为115师的辉煌历史贡献了重要力量。
115师能够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优秀指挥官,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因此它也赢得了“天下第一师”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