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铁瓜
如果不出意外,日本很快就会迎来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她最近当选为自民党总裁,按日本政治的常规,这几乎就等同于成为下一任首相。看到这个结果,我心里挺沉重的。
关于她上台后的具体政策、尤其是对华态度,我这里就不一条条列举——太多敏感词、太多细节,作为一个小博主我也真扛不住。不过有一点我得直说:高市早苗的当选,标志着日本国内某些力量正在认真准备对华采取更强硬的路线,甚至可能走向军事对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多方面的判断和征兆做出的警觉。
先说一个根源性的东西:日本极右翼对战争与扩张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种历史路径依赖。在他们的叙事里,1894年的甲午战争成了“胜利模板”。他们看到的是当年清朝看似强大、但在那场战争中败北,从中得出“经济强大不等于军事强硬”的结论,甚至把“以战促强”的思路当成可复制的模式。可他们忽视了时代的巨大变化: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模样,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现代化军力、以及核威慑,这些都不是当年北洋水师可以相比的。
高市早苗的政治主张,恰恰把这种历史误读政治化了。她公开主张修改二战后形成的和平体制,尤其是宪法第九条,意在赋予日本更明确的“使用武力”权限。这并非只是语义或行政上的小修小补,而是为国家从法律上走向更强军事实践铺路。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制度性、结构性的改变,后果远比口号要深重。
另一个危险,是对当代中国内部情况的严重误判。日本右翼有种幻想:认为中国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矛盾多,存在所谓“大批亲日分子”或“投降派”,一旦外部压力来临,中国社会就会出现大规模分化。这种想法的来源,多是通过有选择性的信息过滤,把网络上零星、边缘的声音当成普遍意见来放大。把局部、极端的言论当成主流,把愿望当成现实,这种认知偏差非常致命。
选前高市曾示好地表示,如果当选希望与中方“坦率对话”。但这很可能只是战术姿态:她的基本盘是右翼,若在对华问题上表现软弱,政治生命就会受威胁。因此在台面上讲“对话”,实则可能在背后借助国内民族主义力量推进更强硬的政策。
更有意思也更危险的是,他们认为现在是对华动手的“窗口期”——理由是美国会支持遏制中国,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争无力在东亚提供实质帮助,亚太一些国家可能被组织成所谓的“新联军”。高市的外交主张也与此呼应:强化美日同盟、拉紧小圈子,与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加强军事合作,试图构建一个围堵中国的区域网络。
与此同时,日本军力正在快速扩张,这给右翼提供了现实支撑。近年来日本防卫预算屡创新高,重点投向远程导弹、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防御系统等。企业方面,三菱、川崎等军工承包商的防务业务规模也在扩大。高市多次呼吁把国防支出提升到GDP的2%,并主张将自卫队改称“国防军”、赋予攻击性先制能力。这些举动在右翼看来,是“重振军威”的标志,也让他们更有底气去谈战争可能性。
更深层的驱动力,是一种“末班车”式的战略焦虑:他们清楚看到中国的崛起势头,不断担心一旦中国实力彻底确立,地区格局会长期固定,日本的战略空间会被大幅压缩。于是形成一种极端推动力——必须在中国进一步巩固之前,赶在“最后机会”里做出大动作,从而保住或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这种心态、混合着历史情结与现实恐惧,极易推向冒险决策。
总的来看,日本当下的政治气候有很多危险信号:历史叙事被政治化、对对手实力的系统性低估、对内部异见的过度期待、以及在国际联盟中的冒险计算。所有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会把国家带进一条极其危险的路。我们当然要保持冷静、自信,但也必须清醒地准备应对可能的挑战——不仅仅是面对日本,更是面对任何想在亚太制造不稳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