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2日,蒋介石和家人从南京出发,次日抵达了他位于浙江的故乡——溪口。这是他自抗战胜利后首次回乡,也是他重新修订家族宗谱后的首次祭祖活动。他的归来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蒋介石心情愉悦,感慨万千。
4月4日,也就是清明节,蒋介石带着妻子宋美龄、儿子蒋经国、蒋方良以及孙子蒋孝文、蒋孝武、蒋孝章,一同前往祖坟祭扫。唯一缺席的是他领养的儿子蒋纬国。此次祭祖,蒋介石尤为重视,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展示自己近年来的成就,并期望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据《武岭蒋氏宗谱》记载,蒋介石的家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其祖先蒋诩曾在汉哀帝时期担任兗州刺史,自此,蒋氏家族便有了明确的传承,蒋介石是家族的第28代。
蒋介石首先来到了位于武岭的蒋氏祖坟,亲自献上了花圈,花圈上写着“嗣孙 中正 敬献”。随后,他前往了祖父蒋斯千的墓地。蒋斯千生于1814年,是溪口的盐商,他为人节俭,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并资助了蒋介石出国留学。然而,1888年他经营的盐铺发生火灾,导致巨大损失。蒋斯千在1894年去世,未能完全恢复事业的辉煌。
接着,蒋介石来到了父亲蒋肇聪的墓前。蒋肇聪为人精明能干,曾与蒋斯千一同经营盐铺,生意兴旺。遗憾的是,火灾的打击让他未能度过难关,翌年便去世。蒋肇聪的去世,使得年轻的蒋介石一度面临家庭经济困难,也激发了他日后更加奋发图强的决心。
蒋介石还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蒋介卿,他年轻时被过继给了大伯,因此与蒋介石关系并不亲近。蒋介石在10岁时就与哥哥分开,之后两人几乎没有过多交往。蒋介卿在西安事变后因受到惊吓过度而去世,尽管如此,蒋介石仍为他安排了隆重的葬礼。
此外,蒋介石的同父同母的弟弟蒋瑞青在年幼时便夭折了,蒋介石虽年少但仍记得与他共同度过的艰苦时光,特意在这次祭祖时为他祈祷。蒋介石还有一位同母异父的妹妹蒋瑞莲,和蒋介石一起遭遇过家族的种种不幸。她在1937年因病去世,而她嫁给的竺芝珊则是蒋介石的朋友和曾经的盐铺同事。
这次祭祖之行的最后一站,是蒋介石最为敬爱的母亲王采玉的墓地。王采玉的墓地十分宽敞,除了墓道、墓庐、慈庵等建筑外,还有一座石牌坊和下轿亭。慈庵是蒋介石为母亲60岁寿辰所建的,他每次回乡都住在这里,觉得这样就像是睡在母亲身边,永远怀念母亲的养育之恩。
在慈庵内,还有一块碑刻,上面写着孙中山亲笔所作的《祭蒋太夫人文》,赞扬了王采玉的品德与对蒋介石一生的深远影响。蒋介石在母亲的墓前久久不愿离去,回想起与母亲相处的点滴往事,感慨万分。王采玉虽然身处贫困,但始终没有放弃对蒋介石的教育与支持。她以理智与感情教育蒋介石求学,并一路陪伴他从溪口到奉化,从私塾到现代学堂,为他日后的军事与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蒋介石在母亲墓前深情驻足,久久不愿离去,直到最后才离开,结束了这次意义深远的祭祖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