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和元年十二月(公元228年1月),魏将孟达叛魏,不到一个月便被司马懿擒斩。随后,司马懿捉拿了魏兴太守申仪,并将他送到皇帝曹叡面前受审。可奇怪的是,孟达的叛变是由申仪提前举报的,正是申仪的预警帮助司马懿迅速平定了叛乱。那么,申仪既然有功,为什么司马懿还要将他擒拿呢?接下来我们来一一解答。
一、出身豪族,根基深厚
申仪是益州汉中郡人,出身于当地的豪族,家族在本地和邻近地区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在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的权力庞大,只有那些在家乡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家族,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施加政治影响力。因此,确保申家的地方权力,是申仪兄弟做决策的核心原则。
董卓专权后,战乱迅速波及各地。尽管益州牧刘焉采取保境安民政策,未参与讨董行动,但汉中东部地处兵家必争之地,时常受到战火波及。为了自保,申仪与其兄申耽联合了数千人进行自卫,保持家族的安全。
二、投降张鲁,投靠刘备
在初平二年(191年),张鲁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占领了汉中。张鲁依靠五斗米道的影响力,逐渐把汉中打造成一个安定的地方。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申仪和申耽选择投靠张鲁,继续保持家族的地位。
到了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兵败投降。申仪兄弟见曹操势大,也选择投降,曹操为拉拢他们,任命申耽为上庸都尉。
三、再次投降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汉中战败,刘备趁机派遣刘封和孟达攻占了西城等地。申家兄弟依然以家族利益为重,选择叛曹投降刘备。刘备为了笼络他们,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申仪为建信将军。
四、最终投降曹魏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孟达因刘封的压力降魏,并带兵攻占东三郡。孟达迅速联络申仪兄弟,希望他们一同投降。申仪看见魏军强大,心生恐惧,选择投降魏国,而把家人送往成都作为人质,以确保家族安全。经过这次投降,申仪继续担任西城太守,并获封真乡侯。
但曹丕对申家兄弟的忠诚始终存疑,因为他们家人依旧在蜀汉,随时可能被作为筹码策反。于是,曹丕将申耽调到南阳以防二人串联。
五、举报孟达,揭发叛乱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孟达失去了朝中的支持,且深受司马懿等人的猜忌,心生叛魏之念。而申仪和孟达因利益冲突,彼此关系不好。申仪心中有恨,趁机通过几次上奏,向魏廷举报孟达谋反。
太和元年(227年),诸葛亮为促使孟达叛魏,派郭模向申仪假意投降,故意泄露孟达勾结蜀汉的秘密。申仪获得铁证后,立刻再次向魏廷上报,并成功帮助司马懿切断孟达与蜀汉的联系,令孟达无法获得支援,最终被擒杀。
六、被司马懿擒拿
孟达被斩后,其他太守纷纷前来献礼,唯独申仪因担心司马懿借机除掉自己,故故意称病不前来。然而,司马懿怀疑他有鬼心,于是派人暗示他,申仪为了打消怀疑,亲自前往拜见。结果,司马懿将申仪擒拿,问明他私刻官印的事情后,送往洛阳受审。
尽管申仪举报孟达有功,曹叡并未立即治罪他,而是封他为楼船将军。之后,申仪定居洛阳,直到去世。
通过这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我们看到了申仪这一人物的多次背叛和投降,也体现了他为家族利益所作出的种种选择。最后,尽管申仪参与了孟达的揭发,但他依然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