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波澜壮阔历史中,志愿军的多个兵团跨越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军一起,肩并肩抵御外来侵略。然而,在这六个兵团中,有一个兵团的经历与众不同,它不仅是最晚到达朝鲜战场的,而且也成为了最早回国的部队。这支部队究竟经历了怎样一段不同寻常的历程呢?
这支传奇的部队就是志愿军第23兵团。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华北军区第23兵团,实际上,这支部队起源于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9月,绥远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起义后,这支起义部队经过多次改编和重组,但最初并未形成兵团级的建制。直到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个多月后,我军才决定以这支部队为核心,成立华北军区第23兵团。
新成立的第23兵团下辖第36军和第37军,这两支部队也同样源自起义部队,继承了不少历史和荣誉。刚组建时,第23兵团的驻地是河北衡水,随后为了准备可能的参战任务,兵团被调往山东德州进行集中的整训。德州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是一个理想的作战出发地。事实上,前往朝鲜的第二批部队——第9兵团,便是在此地完成训练后出发的。
在德州的训练期间,第23兵团的将士们展现了极高的士气和对战斗的强烈渴望。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951年9月,兵团终于接到命令,正式加入志愿军序列,准备开赴朝鲜战场。
然而,当第23兵团抵达朝鲜时,战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之前,其他兵团如第13、第9、第3、第19、第20兵团已经相继入朝,并与敌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因此,第23兵团并没有被安排到前线参加战斗,而是承担了后方建设的任务,主要负责修筑公路、机场等军事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对于前线作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尽管任务艰巨,士兵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仅仅两个月时间,他们便完成了任务。
随着后方建设任务的完成,1951年11月,第23兵团接到了回国的命令,成为了最早撤离的志愿军部队之一。在朝鲜战场仅待了两个月后,这支最晚入朝的部队提前回国,为整体战局作出了独特贡献。回国后不久,第23兵团的番号被撤销,部队被重新编制为第69军,继续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带领第23兵团完成这段不凡历程的是董其武将军。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起义部队成功转型为第23兵团,并在朝鲜完成了重要的后勤保障任务。之后,董其武继续担任第69军的军长。1955年,董将军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杰出表现,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的功勋将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