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短短几个月内,中国军队接连失利,丢失了大片领土。随着一系列失败,民众对战争产生了失望,不少人认为中国难以获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军队逐渐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中正面击败了日军,极大地提振了民众的信心。
这些胜利让一些人开始过于乐观,认为中国很快就能彻底战胜日本。对此,毛主席认为这种看法完全不正确,为此他展开了详细的战争推演,这一推演至今被认为是千古第一阳谋,深远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毛主席的推演,尤其体现在他所写的《论持久战》中。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接连失败,除了军事实力的不足外,战略上也存在问题。蒋介石一度认为中国无法独立打败日本,寄希望于国际援助。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军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取得胜利,比如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这些胜利让部分人误以为日本已经处于衰退,中国只需再打一两场战役便可取得最终胜利。这种“速胜论”的观点,在当时深得民众甚至部分高级将领的认同。而这一观点也影响到了我党内部部分干部的想法,认为战争胜利指日可待。
毛主席认为,这种想法不仅没有根据,且若听信这一观点,可能导致中国军队自满和轻敌,进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为了纠正这一错误,毛主席决定写一篇文章,阐明中国如何在这场持久战中获得胜利。
1938年5月,毛主席开始构思并写作《论持久战》,十天后,文章完成。这篇文章分析了中日战争的特点,明确指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战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最终胜利属于中国。
在文章中,毛主席提出了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暂时退避,以消耗日军力量;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站稳脚跟,与日军进行持久战,耗费最久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战略反攻阶段,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军队准备充分,并在国际援助下反击日军,最终获得全面胜利。
此外,毛主席还在《论持久战》中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预测这将是一场规模更大、更残酷的战争。
毛主席最初并不打算公开《论持久战》,认为它应当仅限于党内传阅。但在陈云等人的建议下,毛主席最终同意公开发表。文章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连国民党高层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国民党副总参谋白崇禧看过后认为这是一篇必读的好文章,并要求全党干部学习。傅作义、陈诚等高级将领也认为这篇文章值得学习。蒋介石虽然没有明确评价文章的好坏,但他在文章中做了许多批注,足见他对《论持久战》的重视。
《论持久战》的公开,使得国人对战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毛主席的推演准确地揭示了中日战争的本质,打破了速胜的幻想,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冷静应对未来的战斗。这篇文章不仅激发了全党上下的斗志,也让全体军民更加坚定了最终胜利的信心。
对于党外人士,《论持久战》虽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它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战略思维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战争的走向和战略决策。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推演完全准确,中日战争果然经历了三个阶段,最终中国胜利。而《论持久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战时,它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奠定了正确的战略基础,堪称千古第一阳谋。
今天,我们回顾毛主席的这番推演,依然能够感受到其远见卓识。这篇文章无论在战时还是战后,都为中国的胜利提供了智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