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底,欧盟各国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原计划讨论几个关系重大的议题——其中包括如何处理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以及如何建立跨境防御系统,以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无人机入侵。
然而,在会议开始前,气氛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缺席了。
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缺席。几个月前,菲佐在一次公开活动中遭遇暗杀未遂,腹部中枪,经过多次手术才脱离危险。虽然他后来重返政坛,但身体恢复并不理想。斯洛伐克政府消息称,他最近出现严重健康问题,无法长时间工作,因此原定的出席计划被迫取消,由副总理代为参加。
问题在于,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正是菲佐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他一直是欧盟内部少数对俄政策持保留态度的领导人之一。如今他不在,会场上代表类似立场的声音顿时少了许多。这不仅是一场会议人员的变动,更意味着欧盟内部政策天平的倾斜。
菲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亲俄派”,而是更强调国家独立与现实利益的小国领导人。自2023年重新执政后,他调整了斯洛伐克的外交方向,更注重务实和平衡:对援助乌克兰持谨慎态度,多次批评欧盟的能源政策,还强调“斯洛伐克不是任何国家的附庸”。
他的立场在2024年5月遭遇重大打击——那次枪击事件几乎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在同年秋季复工,但健康状况反复,近几个月几乎不再公开露面。这场哥本哈根峰会本是他重回国际舞台的重要契机,却因身体原因缺席。结果,他的沉默让欧盟内部对俄政策的争论减少了阻力。
会议的焦点之一,是被称为“无人机墙”的跨国安全计划。这个计划旨在沿东欧边境建立一套探测系统,用以防范不明无人机入侵。倡议国包括波兰和丹麦,他们怀疑这些无人机可能与俄罗斯有关,希望欧盟采取集体防御行动。
然而,这项计划造价高昂,涉及的责任与管理权也复杂——谁出资、谁主导、系统归谁所有,这些问题都未有定论。像斯洛伐克这样的中东欧国家对此存有疑虑,担心项目成为大国借机扩权的手段。菲佐曾明确表示,不希望东欧被变成“技术战争的前线”。但他缺席后,这类声音明显变弱,推动项目的国家更容易达成共识,“无人机墙”从一度争议重重的提案,逐渐走向实施。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是如何处理被冻结的俄方资产。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欧盟冻结了俄罗斯在欧洲的大量金融资产。一些国家主张将这笔资金用于乌克兰重建,但这一做法在法律上存在巨大风险——毕竟这些资产属于俄方实体,若未经法律授权就动用,可能引发国际争议,损害欧盟的法律信誉。
菲佐此前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主张应先解决欧盟内部的能源和经济压力。他甚至警告,如果能源价格持续高企,斯洛伐克将不会支持新一轮制裁。如今他缺席,使得推动这项政策的阻力大为减少。
过去两年,欧尔班和菲佐几乎是欧盟内部的“双反对派”,经常在制裁和援乌议题上发出不同声音。现在,菲佐暂时退出,欧尔班几乎成了孤军奋战者。面对法国、德国等大国推动的“核心小圈外交”,小国的声音愈发被边缘化。
例如,今年5月马克龙曾召开一次欧盟闭门会议,但并未邀请所有成员国参加。当时菲佐公开表示不满,称这种做法破坏了欧盟的团结。而这次哥本哈根峰会,类似情况再次上演,却已无人出面抗议。
对俄罗斯而言,菲佐的缺席未必意味着欧盟立场软化,但短期内,推进新制裁和动用俄资产的进程可能更顺利。俄罗斯因此获得了些许喘息空间。然而,这并非真正的“胜利”——若“无人机墙”建成,将加剧俄欧边境的安全紧张;若资产被强行处置,可能引发更广泛的金融对抗。俄罗斯得到的,只是时间,而非转机。
菲佐的健康状况,看似个人问题,却折射出欧盟内部的脆弱与不安。从那场枪击事件起,他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欧洲政治的裂痕与失衡。他的缺席让原本就微妙的平衡彻底倾斜。虽然欧盟的决策机制仍在运转,但是否还能代表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值得怀疑。
从更深层看,这次峰会暴露了欧盟“共识政治”的疲态。表面上的团结,掩盖着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差异。一旦关键人物缺位,脆弱的共识便可能瞬间崩塌。
斯洛伐克短期内可能维持现有政策,但如果菲佐的健康恶化、无法继续执政,谁将延续他的外交路线,是否还能保持对俄的谨慎平衡,都成了未知数。
在国际政治中,没有谁是真正独立的个体。菲佐的一次缺席,虽只是会议桌上的一个空位,却在欧盟内部激起了连锁反应。
对俄罗斯而言,这是一个喘息的机会;对欧盟而言,则是一记警钟——联盟的团结远比看上去更脆弱。
未来,欧洲的走向不再仅由大国决定,小国的声音同样可能左右格局。而这一切的转折,始于一位总理的病痛,也揭示了欧洲政治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些似乎离生活很远,但背后牵动的,却是油价、电费和国家安全的每一根神经。
当菲佐再次回到那个会议室时,也许欧盟已与他记忆中的,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