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国民党十八军的军长罗广文突然被调任第八十七军军长,这是没有任何预兆的决定。十八军一直是陈诚“土木系”的主力部队,许多人认为,宁愿去十八军当排长,也不愿去其他部队当连长。罗广文的调离,显然让他感到不快。而在他离开后,十八军的副军长胡琏被陈诚选定接任军长的位置。 十八军从成立到1948年12月在双堆集战役中被十二兵团彻底击败,共有过八位军长,分别是:陈诚、罗卓英、黄维、彭善、方天、罗广文、胡琏、杨伯涛。除了方天和罗广文,其他六位军长都曾担任过十一师的师长。而罗广文的调离,也让十八军的军长职务回到了由十一师师长升任的惯例。
胡琏,陕西华县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他的军旅生涯始于1929年在十一师担任副营长,后来一直在十八军十一师服役,是十八军的老将。抗战爆发后,十八军参与了淞沪会战。战争中,十八军六十七师在罗店作战时损失惨重,两位旅长分别战死和重伤,师长也被炸断了胳膊,情急之下,罗卓英从十一师调了一批军官支援,其中胡琏升任六十七师的119旅旅长。 在淞沪会战后的日子里,胡琏再次回到十一师,担任副师长。1939年,十八军的军长黄维被调离,十一师师长彭善升任军长,胡琏原本以为自己将升任师长,因为之前的彭善就是从十一师副师长做起的。但是,胡琏并未如愿,师长的职位由非黄埔出身的叶佩高接任。叶佩高在十八军内部并没有很高的威望,很多“土木系”的军官,包括胡琏,都对他产生了抵触,导致叶佩高几乎无法在十一师发挥指挥作用。 在陈诚的调解下,叶佩高最终被调离,胡琏的心愿依然未能如愿。随后,十一师的师长职位由方靖接任,他是黄埔二期的,和胡琏之间没有太多冲突。一年后,胡琏终于如愿担任十一师的师长。1940年6月,日军攻占宜昌,几个月后,十八军军长彭善被撤职,方天接任。在鄂西会战中,胡琏带领十一师坚守阵地取得了显著成果,也使他成为接替方天的热门人选。然而,意外的是,方天调走后,罗广文被任命为十八军军长,而胡琏则被任命为副军长。作为副军长,胡琏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十一师的师长空缺时,他与罗广文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各自推荐人选,但最终陈诚决定从外部调任刘云翰担任十一师师长。然而,刘云翰在十一师的压力很大,最终选择调离,转到军政部工作。刘云翰离开后,杨伯涛被任命为十一师的新师长,杨伯涛与胡琏有着较好的私交。不到五个月,罗广文被调往第八十七军,胡琏终于如愿成为十八军的第七任军长。 在1946年,国民党军在军事整编会议上提出了“五大主力”部队的概念,其中包括新一军、新六军、整编七十四师、第五军和整编第十一师。由于陈诚对十一师的偏爱,十八军被改编为整编第十一师,原本的十一师则成为了“整编十一旅”,由杨伯涛担任旅长。 1948年8月,国民党军取消了“整编”这一叫法,恢复了十八军的番号,胡琏因此成为了整编十一师的唯一师长。尽管十八军在双堆集战役后重建,但新的十八军与原来的十八军已不再有太多关系,因此,很多人认为杨伯涛才是“土木系”十八军的最后一任军长。 1948年9月,国民党组建了第十二兵团,胡琏未能担任兵团司令长官,反而只是担任了副司令长官,感到十分不满。黄维作为兵团司令长官,曾是胡琏的上司,胡琏虽然情绪上不满,但并未采取任何行动与黄维作对。12月15日中午,黄维召集胡琏等人商议如何突围。随后,黄维和胡琏决定分开突围。黄维的坦克在途中出现故障,被解放军俘虏,而胡琏乘坐的坦克因为是由他信任的营长甘义三挑选的,故障率较低,胡琏成功避开了敌人的包围。 黄维在战后被特赦,开始痴迷于“永动机”的研究,甚至用房屋补偿款资助这一研究。而他在突围时坦克故障的经历,也许与他对“永动机”执念之间有某种隐秘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