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羽和张飞相继去世后,刘备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而他的决定却让蜀汉的许多重要人物感到不满,甚至不愿意服从他的号令。那么,为何这些人对刘备的命令产生了异议呢?
关羽、张飞的悲剧
关羽和张飞是蜀汉最为重要的两员大将,他们的身高、武艺、忠诚和声望让他们成为蜀汉的中坚力量。两人的去世,毫无疑问对蜀汉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在刘备打下汉中后,他自称“汉中王”,并开始高调地封赏自己的将领。这一举动让曹操感到极大的威胁,于是决定联合孙权,共同对付刘备。然而,曹操因为先前在汉中受挫,决定先解决孙权问题,图谋荆州。荆州作为蜀汉的战略要地,不仅对于刘备至关重要,还涉及到未来的北伐计划。因此,刘备决定派关羽出兵攻打樊城,以震慑孙权,防止他与曹操联手。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刘备预期的那样。孙权不仅没有被吓退,反而趁关羽远征之际,偷袭了关羽的后方,占领了其领地,逼迫关羽撤退。最终,孙权不仅活捉了关羽,还将其斩首。关羽的死震惊了整个天下,刘备和张飞愤怒不已,誓言为关羽复仇。
张飞之死与蜀汉的动荡
然而,复仇之路并未顺利。就在刘备计划集结大军准备伐吴时,张飞不幸被自己的属下所杀,且他的头颅被送到了东吴。显然,张飞的死与东吴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常理,蜀汉应当立刻对东吴发动进攻,为关羽和张飞复仇。然而,刘备却决定首先进行北伐,准备进攻曹魏。
诸葛亮等人的反对
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对刘备的北伐决策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此时并非伐吴的时机,而是应该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曹魏身上。
赵云曾明确指出:“汉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他的意思是,曹魏才是蜀汉最大的敌人,攻打东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蜀汉面临背后曹魏的威胁。倘若曹魏在此时参战,蜀汉将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而最好的策略,是趁曹丕刚刚篡位,魏国政权尚不稳固之际,趁机发动北伐。只有先打败曹魏,才有可能最终解决东吴的威胁。
然而,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他执意要为关羽和张飞复仇,尽管诸葛亮和其他谋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刘备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战局的变化
刘备的坚持导致了一个奇怪的局面:尽管刘备命令伐吴,蜀汉的大将中,最重要的军师诸葛亮选择留守后方,而马超、赵云和魏延等猛将,要么留守后方,要么负责押运粮草,真正参与与东吴的交战的,竟然是年老的黄忠和一些较为次要的将领。最终,蜀汉在与东吴的战争中失败,刘备的复仇计划未能如愿。
总结
关羽和张飞的死无疑让刘备心中充满仇恨,但诸葛亮等人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敌人是曹魏,而非东吴。尽管他们劝刘备重新思考战略,但刘备依然坚持伐吴,导致了蜀汉内部的不和与分裂。最终,刘备带领黄忠等人出征,结果却大败而归,错失了北伐的最佳时机。这一系列事件,暴露了刘备在情感与理智上的冲突,也让蜀汉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