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宗(1377年-1459年),字光世,号澹然居士,亦称休乐老人,浙江慈溪人,是明代一位著名的学者与官员。陈敬宗在天顺三年(1459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朝廷追赠他礼部侍郎,并追谥为“文定”。
陈敬宗自小聪颖,早年便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永乐二年(1404年),他与周忱、李时勉一道考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此后,他参修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并在书成后继续参与了《五经四书大全》和《成祖实录》的编修工作。他在这些重大文化工程中的贡献,使他名声远扬。
随着职位的升迁,陈敬宗最终担任了南京国子监的祭酒,并以严谨的学风和道德品行深得学生们的尊敬。他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的成就,还非常注重教育理念,秉持师道自任,去除教学中的不良习惯,推行正直与清明的学风,因此名声响彻整个士林,与李时勉并称“南陈北李”。
当时,陈敬宗在南京任职期满,需要前往北京接受政绩考察。太监王振,凭借自己在宫中权势的影响力,听闻陈敬宗的名声,便想拉拢这位名臣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王振通过陈敬宗同科的进士周忱传达了自己希望接触陈敬宗的意图。陈敬宗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王振的邀请,他当即表示:“我身为师表,怎能去求见太监?”这一言辞决然的拒绝,体现了他高洁的品德与坚守原则。
王振在未能直接接触陈敬宗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其他方式。周忱建议王振借机向陈敬宗求一幅书法,并为此送上一些礼物。王振便送去了丝绸、酒和牛羊,恳求陈敬宗为他写一幅《程子四箴》。陈敬宗在收下礼物后,写下了书法作品,但在交付时,他却巧妙地退还了所有礼品,坚决拒绝了王振的结盟意图。陈敬宗的高洁品行和不与权势为伍的决心,令人敬佩。
通过这一事件,陈敬宗不仅展示了作为学者的风骨,也体现了他作为官员的坚定立场。他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并没有因外界的压力或诱惑而改变自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