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篡位套餐”的“都督中外诸军事”是什么?》中,我简要介绍了“篡位套餐”中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但其实,“都督中外诸军事”只是“篡位套餐”中的一部分,真正关键的还是“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那么,什么是“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呢?接下来,我就简单聊一聊我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亲政后建立了“内外朝”制度。不过,很多人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可能不太准确。实际上,汉武帝的“内朝”核心成员是那些兼任内朝职务的大臣,而尚书台仅仅是为这些大臣服务的一个下属机构。在西汉后期,外戚集团逐渐垄断了内朝,直接影响了皇帝和尚书台及外朝的联系,而这也是西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借鉴西汉的历史经验,实施了被后世称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改革。通过废除内朝大臣,皇帝亲自主持尚书台的工作。这样,东汉的尚书台不再是西汉时期的内朝下属,而是直接成为了整个东汉朝政的核心机构。自此以后,只有掌控尚书台的人,才能真正拥有最高的权力。
东汉时期的权臣,尤其是外戚集团,往往是通过掌握尚书台的工作来控制朝政。同时,宦官集团也通过与尚书台的紧密联系,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虽然东汉时期名义上“尚书令”是尚书台的主官,但由于尚书令的级别仅为千石,实际掌控权力的往往是加上“录尚书事”职衔的人。
因此,东汉时期的权臣,特别是外戚的基本配置就是“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大将军大司马”不仅使这些权臣拥有了高于三公的地位和兵权,而“录尚书事”则使他们通过掌握尚书台,直接掌控了朝政。自窦宪、梁冀到曹操,几乎所有实际掌握政权的东汉权臣,都是如此操作的。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各政权的官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尚书台依旧是朝政运转的核心。此时的权臣们,几乎都要同时担任类似“大将军大司马”的高官,拥有政治地位和兵权,同时还要通过“录尚书事”来控制朝政。于是,“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便成为了当时“篡位套餐”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一职衔的设置让权臣拥有了足以掌控朝政的所有实权,成为他们实现权力斗争和篡位的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