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和大家分享了湖南邵东团山禹氏后裔、近代名人禹之谟的故事。许多老乡讨论时说,禹之谟真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人,如果他没有早逝,活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凭他的资历和背景(他是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并且曾担任湖南分会的首任会长),很可能能成为湖南的省长(都督)。与后来的谭延闿、程潜等人相比,他们都不如禹之谟的履历和资格。
这位老乡的看法其实有一定道理,但历史没有“如果”,只能感叹遗憾。不过,他的话激发了我对谭延闿人生的思考。我把自己的一些看法整理了一下,写成这篇文章。
许多人认为谭延闿是民国的“第一完人”,原因有很多:
1. 出身背景:他的父亲谭钟麟曾是科举中的进士,历任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职,算得上是典型的官二代和贵公子。
2. 学历成就:谭延闿24岁时参加科举会试获得第一名(会元),填补了湖南在清朝二百多年来没有会元的空白。虽然他本应参加殿试争夺状元,但因与谭嗣同同姓,他被降为二等进士。
3. 官职履历:谭延闿曾任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长,职位极为尊贵。
4. 艺术成就:他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以楷书独步天下,还被誉为著名的美食家和湘菜大师,创造了著名的“祖庵湘菜”。
这些成就的确令人钦佩,但在我看来,谭延闿最出色的地方并不是这些,而是他极为精通官场之道,擅长在复杂的局势中保全自己,是一位典型的“官精”。
谭延闿在官场的手腕,尤其是在民国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他通过紧密追随孙中山,获得了国民党的支持,逐步晋升到高位。1926年1月,他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1927年9月,他又成为了上海成立的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大会主席,1928年2月,他最终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在1926年到1928年这段时间,谭延闿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然而,在他面对国家局势变化时,他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主动让位给蒋介石。当时,蒋介石通过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个人的威望和实力远远超过了谭延闿。意识到自己无法与蒋抗衡后,谭延闿主动提出辞去政府主席职务,让位给蒋介石。
蒋介石起初表示谦让,但谭延闿心里明白,这不过是一个政治手段,于是他坚决辞去职务。1928年10月,蒋介石合法地成为了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而谭延闿则继续担任行政院长直到去世。
谭延闿去世后,蒋介石深知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得力之处,尤其是识时务的能力。因此,蒋介石亲自为他的丧事安排了盛大的葬礼,并将他葬在中山陵孙中山的墓旁,规格接近帝王。据说,谭延闿临终时,还托孤于蒋介石,希望他照顾自己的小女儿谭祥。蒋介石牢记在心,后来为谭祥挑选了丈夫,这个丈夫就是国军一级上将陈诚。
蒋介石一生中宠爱过不少人,但对陈诚的信任几乎无与伦比。蒋介石败退台湾时,特意安排陈诚先行前往台湾担任省长,并赋予他极大的权力。后来,陈诚还曾担任台湾“行政管理机构”院长、副领导人,成为蒋介石的重要依靠。
总体来说,谭延闿的确是个非常出色的人,不仅学术、官场、艺术都颇有成就,而且在后事安排上也极为周全,所托之人都能担起重任。然而,这样一位各方面都能“赢”的人,唯独输给了命运。
1930年9月,谭延闿在南京检阅部队时突发脑溢血,倒地不醒,享年仅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