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章提到阿根廷曾经是一个发达国家,并且和南非一起被称为“从发达国家跌落的奇葩”,这是真的吗?
确实,100多年前,阿根廷曾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然而,阿根廷的富裕并非来源于工业发展,而是得益于其广阔的农业资源。阿根廷拥有肥沃的潘帕斯草原,温暖的气候和适宜的降水量,再加上土地辽阔且人口稀少,使得该国的畜牧业非常发达。仅靠畜牧业,阿根廷的国民收入一度超过了当时的德国。
然而,土地面积有限且农业技术发展缓慢,这使得阿根廷的GDP增长逐渐陷入瓶颈。为了维持高收入水平,阿根廷本应保持低人口密度,但实际上该国人口却在快速增长。1850年,阿根廷人口为110万,到了1900年,人口增至467万,1930年达到了1500万,而如今已经有4600万人口。如果没有发达的工业来吸纳这些人口,它们只能转向低端服务业,这直接拉低了阿根廷的人均GDP,从而导致了国家的贫困化。
因此,虽然许多人称阿根廷“打烂了一手好牌”,但阿根廷的衰退原因并非仅仅是治理不善,尽管糟糕的政治管理确实加剧了困境。实际上,阿根廷的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及时转型,依赖农业的经济模式无法支撑庞大人口的就业需求。而所谓的“黄金时代”,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发达国家,因为如果真的发达,人口问题早就得到有效控制。
再来看南非。南非曾经的富裕并非完全依靠矿产资源,虽然其黄金和钻石的开采确实为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南非的工业也曾相当强大。南非不仅造出了核武器,还研发出了“石茶隼”武装直升机,连中国都曾想购买。
那么,南非曾是发达国家吗?并不是。
“南非曾是发达国家”的说法,往往忽视了种族隔离时期的背景。在20世纪80年代,南非白人虽然只占22%的人口,但他们却主导了99%的工程师、78%的科学家、91%的技术人员和72%的技工。黑人多数从事低端工作,而且在经济统计中并未被考虑,这相当于在计算GDP时排除了大量低收入人口,虚高了人均GDP。
即使在工业化方面,南非也难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南非确实拥有核武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工业实力强大。中国在1964年成功制造原子弹时,也并非是工业强国。朝鲜拥有核武器,但也无法称为工业强国。真正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准,是其生产的耐用品质量。
举个例子,“石茶隼”直升机并非南非自主研发的,而是基于法国“美洲豹”直升机的技术进行改进。其最重要的零部件,包括旋翼、发动机和变速器,都是从法国进口的,南非主要是进行了整合和改造。因此,南非的工业虽然相对发达,但许多技术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大多来自欧美国家。
尽管如此,南非能将黄金和钻石的收入用来购买设备,发展工业,这本身已经是值得称赞的。相比阿根廷只专注于农业,南非至少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通过这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西欧和南欧民族的文化差异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英国人和荷兰人虽然在非洲,但依然重视工业发展;而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在南美则更多倾向于农业和矿产开采。
南非工业的衰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崛起的影响。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小排量汽车开始在全球市场大行其道,欧美的“油老虎”汽车厂商纷纷遭遇危机,东亚其他国家也通过低廉的价格占领了全球市场。而后,随着中国加入WTO,南非的制造业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因为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远低于南非。
不仅如此,南非政府在90年代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取消了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使得南非的制造业进一步受损,最终导致了去工业化。
很多人对阿根廷和南非的衰退感到惋惜,但我们更应从这些国家的发展经历中汲取教训。对于后发国家,如果仅依赖农业和矿产资源获取财富,就必须控制好人口增长,避免福利过度扩张。阿根廷和委内瑞拉正是由于没有控制好人口或滥发福利,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如果一个国家有志于发展工业,那么它必须与工业强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南非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与列强的关系紧张,尤其是在军事上过于追求核武器的研发,导致国际社会的强力打压。
总的来说,南非和阿根廷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来说,工业转型、合理的人口控制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