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共294卷,三百多万字,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中的经典巨著。
这部书的时间起点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当时韩、赵、魏三家分晋;终点是公元959年(五代后周显德六年),跨度长达1362年。 最早,司马光在宋仁宗晚年就有编写一部通史的想法,并在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开始动手。他先写成了一部五卷本的《历年图》,上呈宋英宗并获得认可。此后,他以此为基础,搜集整理大量史料,按年代顺序逐步编写。 1066年,他完成了八卷本《通治》,涵盖从周威烈王到秦二世的历史,再次献给宋英宗。宋英宗认可其价值,但认为内容还需扩充,于是下令设立机构,调集人力物力,支持司马光继续编纂。自此,这项原本的私人修史,变为国家任务。 1067年,宋英宗去世,宋神宗即位。司马光呈上续编书稿,宋神宗也很喜欢,但觉得书名“通志”不够深刻,要求改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意思是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治理国家、借鉴古今的参考。 在近二十年的编纂过程中,司马光有三位重要助手:刘攽、刘恕和范祖禹。刘攽熟悉两汉史,担任副主编;刘恕专精三国至五代;范祖禹擅长唐史。三人各自负责编写熟悉的部分,司马光则亲自逐一审阅、删改。刘恕去世后,范祖禹还接手了部分未完成的内容。 在编纂时,他们不仅参考了十九部“正史”,还查阅了两百多种杂史、笔记、公文、文集等资料。由于史料众多且常有矛盾,他们在开始工作时就制定了详细的“凡例”,并编成了三十卷《资治通鉴考异》作为对史料考证的成果。 据说草稿多到能堆满两间屋子,最后经过司马光反复删减、润色,才形成今天的定本。范祖禹原稿唐纪有六百卷,最终仅留下八十一卷,可见其删改之精细。司马光也曾感叹:“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完成。次年,朝廷又组织学者们重新审校,包括范祖禹、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以及刘安世、黄庭坚、孔武仲、张舜民等。1086年,定本送往杭州雕版印刷。但遗憾的是,司马光已病逝一个多月,未能亲眼见到成果问世。 《资治通鉴》问世后,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在学术上价值极高,在政治和现实借鉴意义上也影响深远。毛泽东主席生前曾通读此书十七遍,称其为“写得好”,是一部“相砍书”,并强调应批判地阅读,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索引》《通鉴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