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18日,洪学智正在长春参加庆祝大游行时,突然接到一个紧急通知:北京的人要来接他入京,而且要求他立即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发。洪学智当时一时无法相信这个消息,忍不住问:“这是真的吗?”对方回答说,这是中组部的通知。时间已经接近中午12点,洪学智本想着吃完饭再走,但对方表示飞机已经准备好了,他还是得立刻动身。
洪学智心里预感到自己的工作可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大运动”结束,拨乱反正的进程也在加速,党的十一大召开,各方面的气氛显得格外积极向上。洪学智回想起在东北工作17年的时光,期间经历了许多波折与挑战,心情复杂,难以平静。
抵达北京后,中组部和总政部的工作人员在机场等着他。接下来,他被告知不再归地方,而是归军队,跟随总政部的人一起去了京西宾馆。这时,洪学智才得知自己已经被选为军委委员,要参加即将召开的军委会议。会议上,全是军队将领,他们都穿着军装,而洪学智则穿着便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毕竟,临时通知的情况下,谁能预料到这些细节呢?
在这里,洪学智遇到了另一位老朋友——同样离开军队17年的邓华。两人见面后相互拥抱,眼中满是泪水,回忆的情感也随之涌上心头。不同的是,邓华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因长期患有肺气肿等疾病,导致身体大为消瘦,是否还能重新承担重任,是否能支撑得住,成了大家的担忧。而洪学智,虽然年纪也稍大,但他依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甚至在农场劳动时,还能扛起超过100斤的麻袋,那时他已经快60岁了。
老友相聚时,有人告诉洪学智,第二天要合影。其他人都有军装,而他没有,洪学智一时觉得站在最后一排就行。没想到领导要求他一定要穿军装,最后为他准备了一套没有领章、帽徽的干部服装。幸好,那时的领章和帽徽都只是红色的,五角星也没有军衔,找合适的军衔并不困难。洪学智用针线把领章和帽徽缝在军装上,这样他才算勉强有了自己的军服。
洪学智一直是个多面手,无论是从政工岗位调到军事教育,还是从事军事指挥,他都能胜任。在后勤战线上,他也能将复杂的工作理顺,使志愿军的工作井然有序,保障了后方的顺利运作。虽然他没有直接指挥前线作战,但在后方的工作同样繁重且重要。在现代化立体化战争的背景下,前线和后方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
在被下放到地方后,洪学智先后在多个厅局级单位任职,每一行都干得精致出色。他一贯坚持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工作。在军队,他几乎干遍了所有岗位:土地革命时期做过政工工作,抗战期间做过军事教育和参谋长工作,解放战争时担任过军事指挥员,解放后还干过后勤工作。像洪学智这样的多面手,在军队中堪称罕见,与张震可谓不相上下。
张震在战争时期也曾担任过参谋长和军事指挥员,解放后参与过军事教育和后勤工作,但他没有做过政治工作。洪学智和张震性格相似,都是工作上无所不通,且擅长学习,团结周围的人。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许多老将已逐渐离开一线,但他们仍然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