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美国确实向中国、苏联和英国提供了大量援助。数据显示,从1941年到战争结束,美国对外援助总额达到409亿美元。当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并不算庞大,1940年GDP是997亿美元,1945年为1261亿美元,人口大约1.3亿。也就是说,409亿相当于每年援助82亿,占GDP的8%左右,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巨额数字。 正因为如此,西方常常强调“没有美国,中国就早已失败”“正是美国的无私援助,中国才能赢得抗战”。甚至有人得出结论:中国和苏联的胜利主要归功于美国,因此反对美国就等同于“忘恩负义”。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显然不是。只要认真查阅史料,就能发现美国援助并不像宣传中那样“慷慨无私”,但遗憾的是,许多人不愿了解历史,反而轻信西方舆论,从而让西方在一场“认知战”中获胜。
美国对中国的所谓“援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卢沟桥事变后、以及珍珠港事件后。 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之后 事变发生后,美国口头上谴责日本,但在实质上并未帮助中国。1933年,美国宣布提供5000万美元援助,但这其实是带利息的贷款。1934年,美国又将额度削减到2000万美元,并规定资金只能购买美国过剩的棉花和小麦,其中80%必须买棉花。然而,当时中国最缺乏的并不是棉花和小麦。与此同时,美国却向日本出售大量军火和战略物资,包括钢铁、铜、石油和机床等。美国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持与日本的贸易关系。 第二阶段:卢沟桥事变之后 随着日本逐渐加大在中国的侵略力度,并可能威胁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利益,美国才略微调整了政策。1938年至1941年,美国向中国提供了约3.2亿美元贷款,并允许组建“飞虎队志愿军”,还提供了象征性的50架战斗机。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贷款年息高达4.5厘,中国最终通过出口桐油等物品,硬是把贷款全部还清。与此同时,美国与日本的贸易规模依旧庞大,日本军队所需的大部分钢铁、铜、石油都来自美国,可以说日军的子弹和炸弹里都有美国的影子。 第三阶段:珍珠港事变之后 美国正式参战后,才真正开始对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其目的也很明确——希望中国战场牵制住日本的主力部队。表面看,美国在二战中对外援助总额达409亿,但中国实际分到的只有13亿美元(有资料称仅8亿美元),甚至远低于已经投降的法国(32亿美元)。而且,中国得到的物资大部分集中在1945年战争末期。要知道,中国早在1937年至1941年间就已经独自撑了下来,甚至在美援尚未到来的1942年,日本的甲种师团已元气大伤。由此可见,中国完全有能力在没有美援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只不过付出的代价可能更沉重一些。 中国抗战的惨烈无需多言。无数娃娃兵被迫走上战场,许多人在最该读书的年纪倒在日军的枪口下。“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血淋淋的现实。正是中国用无数牺牲,几乎全歼了日本的甲种师团,使得这些残破的部队再被派往东南亚时已是“次品”。因此,美军后来消灭的日军虽多,但很多已不是精锐。换句话说,没有中国战场的巨大牵制,美国在亚洲的战略部署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 必须承认,美国在二战中确实做出过贡献,但绝不能因此否定或掩盖中国军民的牺牲。中国在战争中不仅打残了日本主力,还为美国“先打欧洲再打亚洲”的战略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这种贡献,远非区区13亿美元美援可以衡量。 最后,有三点值得深思: 1. 美国历来奉行“利益至上”,根本不存在“无私援助”一说。如今宣称“中国靠美国才赢得战争”,既荒唐又令人痛心,这等于背叛了无数抗战先烈的牺牲。 2. 美国援助分配中,英国获得最多,高达307亿美元,占比62%。但英国在欧洲的贡献,除了坚守不投降,更多是撤退,甚至在缅甸战场上还抛下中国远征军独自面对日军。 3. 苏联获得约110亿美元援助,但其实苏联的工业产能远远超过这些援助的价值。大量美援直到1943年才陆续抵达,而此时苏联已经凭借自身力量打赢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没有美援,苏联依旧不会轻易被击垮。 总的来说,二战仅过去七十多年,中国和苏联的真实贡献却在舆论场中不断被削弱和篡改。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无数为国捐躯的将士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