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宋义是个战略家,对局势的把握十分精准。当项梁接二连三的击败秦军后,就显示出了骄态,宋义劝谏项梁不要轻敌,毕竟秦军主力尚存,还没有被彻底击垮,但项梁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不会听从宋义的劝告。宋义预测项梁必败,结果项梁果真在定陶县被章邯击败,项梁战死。
单纯从局势的把握来看,项梁远不如宋义,宋义能够保持清醒,分析敌我利弊,而项梁却做不到,所以宋义并不是个庸人。
项梁死后,章邯觉得楚地不值一提,就率大军去围攻赵地的赵王歇和张耳,楚怀王觉得宋义能预测项梁必败,是个人物,就把宋义任命为上将军,让他率楚军去救援赵国,项羽和范增做他的副手。
宋义救赵的战略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并不急着救援赵国,而是想让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后再加入战局,这个做法对楚军是有利的。为了保险起见,宋义还和齐国结盟,与他一起观望秦赵之争,然后两军再合军进攻秦军。
从战略战术的角度看,宋义这招坐山观虎斗,没什么问题,本就是来抢地盘的,如果在秦赵相争之际加入战斗,那秦军肯定会被打败,赵军还保存了实力,这地盘还是赵国的,楚国算是白出力。
所以,宋义下令在安阳驻扎,这一停就是四十六天。
宋义的计划没什么问题,但他这个人做人不咋地。在安阳逗留这四十六日,天气寒冷,大雨不停,兵士们缺衣少粮,宋义却每日置酒高会,这种行为让属下和兵士们寒了心。
更让人气愤的是,大战在即,宋义居然送自己的儿子宋襄到齐国为相,这种操作引起了楚军的怀疑。你宋义这是想干什么?给自己找退路吗?还是跟齐国商量好了,要叛楚归齐?宋义的这个举动,很像是卖国投敌。
宋义应该没有反心,他送儿子去齐国为相,有两层考虑,一为公心,联合齐国共同抗秦,二是私心,趁这个时候给自己儿子谋一个好差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别人不会看到宋义的公心,只会看到他以公谋私。宋义在楚军中的威望越来越低。
另外,楚国毕竟是项梁创立,楚军中到处都是项羽的支持者,项羽和范增又是宋义的左右手,但宋义毫不设防,这就给了项羽下手的机会。
当项羽单人提剑斩杀宋义后,楚军居然没有哗变,宋义的为人可见一斑。或者说,项羽已经提前将楚军渗透,把核心将领都拉拢了过来,他们对项羽斩杀宋义一事持认可态度。
总之,宋义不是个笨人,起码在战略的制定上,他要高常人一头,但是他在为人处世、对政治的敏感度方面,则表现的像个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