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扶风
欧洲与美国在宗教、文字、社会制度以及文化发展路径上大体相同,因此常被视为一个整体——“西方世界”“西方文明”。但他们之间并非完全和谐:为了争夺资源、市场、霸权和生存空间,双方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冲突和战争,甚至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然而,当面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时,他们却往往表现出出奇的一致。在他们眼中,中国曾长期被视作低一等的文明,是可以随意欺压、掠夺、分割的对象。即使西方列强之间利益纷争不断,但在对华问题上,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某种本能的联合行动。当然,这种“一致”并非没有差别,各国对华态度和利益诉求并不完全相同。
中国逐渐认清了这一点。清末时就有“以夷制夷”的说法,但以当时的国力,这种想法难以实现。结果是列强在中国土地上互相争夺,扶植地方军阀,让中国人自相残杀,最终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他们则坐收渔利。
后来,中国通过革命和长期浴血奋战,最终将列强赶出国土,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世界再次联合,在美国主导下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和封锁,甚至在朝鲜战争中直接出兵,妄图重演“瓜分中国”的旧梦。但事实证明,这一幻想无法实现。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顶住了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渐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一制造业大国。与此同时,美国却变成中国最大的债务国,而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这种局面让一向傲慢的“山姆大叔”难以接受。
于是,美国联合欧洲,想尽办法打压中国:提出“孤立中国”,挑起贸易战,鼓吹“脱钩”,试图切断产业链,甚至制裁中国高科技产业。他们以为这些手段能够奏效,结果却发现不仅无法压制中国,反而伤及自身。尤其是欧洲,在这种政策中首先感受到沉重代价,不得不把“脱钩”改口为“去风险”。
但所谓的“去风险”,真正该防范的并不是与中国交往的风险,而是跟随美国一味反华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本文原载《东方日报》,原标题:《从瓜分到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