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春节前夕,时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的洪学智正在忙于剿匪工作。一天,他突然接到了黄克诚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简短而严肃的指令:
“你把手头的工作交接一下,马上动身去哈尔滨,有重要任务。很可能要你去前线,担任第六纵队司令员。”
洪学智毫不迟疑,立刻启程。1月下旬,他赶到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见到了早已在那等候他的东北民主联军领导。正如黄克诚所言,上级决定任命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
一、四野王牌:第六纵队的来历
第六纵队是四野的精锐之师,下辖三个主力师:第16师、第17师和第18师。
- 16师 的前身可追溯到南昌起义时期的老红军部队——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二师。抗战时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5团,皖南事变后随黄克诚转入华中,成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进入东北后编为16师,师长梁兴初。这是一支战斗经验丰富、作风顽强的顶级主力。
- 17师 出身于原山东军区渤海军分区地方部队,后整编为山东第七师,进入东北后参加山海关战斗。六纵成立时改编为17师,师长龙书金。该部以敢打硬仗、擅长爆破著称,被誉为“攻坚老虎”。
- 18师 的前身是山东第八师。虽然整体实力略逊于16、17师,但在突击与村镇作战中表现突出,同样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
抗战胜利后,原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黄克诚部)、山东第七师、第八师陆续进驻东北,最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陈光,副司令员杨国夫,政委刘其人。三个师的师长分别是梁兴初、龙书金、王兆相(阎捷三)。整体来看,这是一支老资格、基础稳、经验足的劲旅,是四野的中坚力量。
然而,正当部队士气正盛时,总部却决定由洪学智接替陈光担任司令员。这一变动的背后,源自一次重要战役——焦家岭战斗。
二、焦家岭战斗的启示
1946年12月底,为配合南满作战,北满部队南下越过松花江发起攻势。四野命令第一纵队攻击塔木地区的敌军,第六纵队负责在岔路口打援。
行军途中,16师在焦家岭遭遇敌军。根据侦查报告,敌方约有700人,主要是国军新一军的两个连外加一个保安队。于是,6纵首长陈光和杨国夫决定派16师全歼这股敌军,17、18师继续前进。
然而战斗打响后,16师连续奋战一昼夜仍未全歼敌人。后来才发现,敌人并非700人,而是一个团部、两个营和一支保安队,总兵力达1400多人。
6纵又调18师52团增援,双方激战三昼夜,终于攻克焦家岭主阵地。但敌军顽强死守在史家大院。为减少伤亡,我军暂缓进攻,准备重整兵力再战。没想到,敌人却趁机从西北方向突围。16师46团紧追不舍,在17师与松花江部队的配合下,全歼敌军。焦家岭战斗至此结束。
战后总结会上,四野领导对16师英勇作战表示表扬,特别点名嘉奖47团团长宋维栻(后为开国少将)。但同时也严肃指出:
“16师是头等主力,一个师打了两天,只攻下一间房子,说明指挥上存在问题。”
上级认为,陈光在敌情判断和作战部署上存在失误,因此对其进行了批评。
三、洪学智出任六纵司令
1947年是东北民主联军战略反攻的关键一年。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决战,四野首长重新审视了各纵队的指挥班子。陈光因身体欠佳且近期指挥存在问题,被调离岗位,而洪学智因指挥才能突出、作风稳健,成为首选人选。
洪学智出身红四方面军,早年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抗战期间开始直接指挥作战,历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
1945年率部进入东北后,担任辽西、黑龙江军区司令员,负责剿匪和铁路疏通工作,成绩斐然。尤其是成功修复了承德至辽西铁路,为大批干部与部队顺利入关立下大功,受到彭真的高度赞扬。
更重要的是,第六纵16师原本就是他熟悉的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改编而成,洪学智对该部的作风与结构极为了解。这也成为他被任命的关键原因之一。
四野领导在任命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在黑龙江的剿匪工作完成得很好,现在前线需要你。陈光身体不好,让他休息。你接任六纵后,要特别注意集中兵力作战。六纵是有光荣传统的部队,要带好、指挥好。”
洪学智领命赴任。此后,他率领第六纵队屡建奇功,为东北战场的胜利立下了卓越战绩。
在解放战争后期,他先后担任第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13兵团副司令员,后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