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鸿章代表清朝签署《马关条约》的那一刻,对面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心情颇为复杂。虽然日本迫使清朝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还强行索取了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但伊藤的野心并未就此满足。他认为,日本对清朝的攻击不应止步于山海关外,应该进一步攻占北京,将清朝彻底分裂成多个小国。伊藤博文早已认识到,想要在东亚称霸,日本的真正敌人绝非衰弱的清朝,而是未来可能的其他竞争者。
《马关条约》签署后的六天内,三位神秘的客人如约而至,这次会面将为日本带来新的战争对手。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起点,但对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来说,简直如同“三千万疯狗冲向太平洋”。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的闭关锁国,源自对中国入侵的失败,而当日本结束闭关后,首要任务就是挑战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秩序。
1874年,刚刚步入现代化的日本,急于开辟新战场。在一次对台湾的入侵失败后,日本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周边地区。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国,而与此同时,国内的“征韩派”也开始推动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朝鲜当时是清朝的藩属国,任何对朝鲜的侵略都是对清朝的冒犯。
为了试探清朝的反应,日本制造了“江华岛事件”,派兵攻击朝鲜海岸。清朝并未像保卫台湾时那样采取强硬措施干涉,反而表现出懒散的态度,这让日本更加大胆。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条约将朝鲜视为“独立国家”,不再是清朝的藩属国。这为日本进一步干涉朝鲜事务打开了大门。
《江华条约》签订后,亲日派的朝鲜维新派也开始策划脱离清朝,推动改革。日本为了获得朝鲜的支持,装作“开化使者”的身份,试图说服朝鲜的维新派反抗传统的清朝政府。若朝鲜的维新派能够预见历史后来的《日韩合并条约》,或许他们就不会选择成为“卖国先锋”。
尽管朝鲜维新派积极推动改革,但改革过于激进,1882年和1884年,朝鲜爆发了壬午兵变和甲申事变,导致局势动荡。此时,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入朝鲜。为了缓解朝鲜的混乱,清朝派遣叶志超增兵朝鲜,而日本在清朝军队到来之前,也派遣了大量兵力。
为了应对日本的威胁,1885年,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天津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该条约规定,若朝鲜发生事变,中日任何一方派兵时,都必须提前通知对方。然而,这一规定的背后,实则是给了日本介入朝鲜事务的法律依据。更重要的是,这条约实际上赋予了日本与清朝平等的军事干预权。
这一系列协议为日本后来的军事行动埋下伏笔。1887年,日本军方拟定了“征讨清国策”,计划通过攻击北京,摧毁清朝并分割其领土。尽管这个计划看似不切实际,但日本当时已逐渐明确,未来的霸权目标必须先击败中国。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朝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增援。面对局势,日本借口“保护侨民”派兵至朝鲜。朝鲜政府害怕日本的进一步扩张,紧急请求清朝撤兵,以避免日本继续驻军。日本却毫不退让,迅速增兵至万余人,并威胁朝鲜政府,如果不立刻与清朝断绝所有关系,将武力推翻朝鲜政权。
在日本的威逼下,朝鲜王宫于7月23日被攻陷,日本扶持起了一个傀儡政府。此举令清朝不再能忍受,李鸿章决定派遣淮军增援朝鲜。然而,日本军舰在途中击沉了清朝的运输船高升号,正式将清朝拖入战争。清朝因装备落后、缺乏现代化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日本抗衡,特别是在海军方面,北洋舰队难以威胁到日本的制海权。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占领了山海关附近地区。清朝政府决定议和,最终在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和约。然而,这场战争的结局并未如日本所愿。虽然日本在战场上获胜,但西方列强看到清朝败北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向日本施压要求修改和约。俄国、法国和德国共同发出干涉,要求日本撤出辽东半岛。
日本最终不得不屈服,在5月5日宣布放弃辽东半岛的占领。虽然这种退让令日本非常不满,但这场干涉却深刻影响了日本对未来东亚战略的思考。日本人意识到,如果要在东亚称霸,西方列强将是更为棘手的敌人。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部分人主张“脱亚入欧”,要加入西方列强的行列,另一些人则主张领导东亚国家共同抗衡西方列强。这种思想上的分歧,成为了日本未来政策的根本争论点,并为之后的历史进程埋下了伏笔。
而这一切,最终将引发日本下一场更为残酷的战争,且这场战争的故事,依旧与中国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