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苏联一度是世界上的超级强国。它凭借强大的红军和庞大的重工业体系,硬是顶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还在1945年的柏林战役中彻底击败对手,让整个欧洲震惊。此后,苏联在军事实力上更是与美国全面竞争:核武器、航天科技、坦克大军,都一度走在前列。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1961年又把宇航员送入太空,这些成就让美国感到极大压力。
不过,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结构单一,过于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上世纪70年代,油价高时苏联赚得盆满钵满,可一到1986年油价暴跌,外汇收入骤减一半,经济立刻陷入困境。这背后不仅是市场因素,更有美国和西方盟友联手打压的影子。
事实上,美国早在冷战初期就开始对苏联进行经济遏制。1948年,美国实行出口管制,禁止高科技产品卖给苏联;1949年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CoCom),由美、英、法等15国组成,专门协调对苏联的出口封锁。名单上包括计算机、机床、电子元件、石油设备等关键物资。之后,美国还不断扩大禁运范围,特别是朝鲜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苏联几乎被卡住了技术和装备的命脉。
长期封锁的后果显而易见:苏联轻工业落后,电子芯片和精密仪器只能靠自己研发,效率低下。到了70年代末,卡特政府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也遭到西方大规模抵制。里根上台后更是全面升级限制,直接掐住苏联能源项目和半导体发展。结果,苏联经济增速从60年代的年均5%以上,跌到80年代不足2%,连食品都要进口,百姓排队买面包成了常态。
内部的矛盾也在积累。计划经济在最初还能维持,但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官僚主义严重,资源浪费惊人,农业长期低产。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尝试改革,提出“公开化”和“重组”,但此时外部压力巨大,内部产业升级又受限。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暴露安全问题,阿富汗战争又耗尽国力。最终,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的经济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苏联的失败说明,一个大国如果经济命脉被外部卡住,再强的军事实力也难以为继。如今,美国在对中国身上似乎又走上了同样的老路。自2018年起,美国发动贸易战,对中国加征关税,并对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展开打压,限制芯片和设备出口。拜登政府延续这一策略,联合日本、荷兰限制光刻机出口,还不断打“台湾牌”“南海牌”,试图形成围堵。
不过,中国和当年的苏联有很大不同。苏联军费一度占GDP的15%,把经济拖垮;而中国的军费始终控制在2%左右,避免陷入军备竞赛。苏联闭关锁国,中国则深度融入全球市场,加入WTO后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面对外部封锁,中国在芯片、电动车、光伏等领域加大自主研发投入,2023年华为Mate60已经用上国产7纳米芯片,新能源产业更是全球领先。2024年,中国GDP增速保持在5%左右,远高于美国的2%。
从苏联的教训可以看到,技术自主和经济韧性才是一个国家最坚实的底气。中国正在推进“双循环”,既重视外贸,也注重内需,努力避免被外部冲击所左右。同时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经费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吸引大量人才回流。相比之下,伊朗因石油被制裁而经济萎缩,就是一个明显的反例。
总的来说,苏联的覆灭告诉我们:再强的军力,如果经济和科技命脉受制于人,最终也会失去竞争力。如今的中国,必须牢牢把握经济自主权,坚持产业链和技术自立,才能在中美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苏联70年解体,而中国40年崛起,靠的正是吸取教训、保持清醒。经济这条命脉,绝对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