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明朝中期的著名官员,河南邓州人。他在宣德八年考中进士,随后受命前往河南、天津等地察看蝗灾,之后被任命为验封司主事,这是一个较低的官职。
当时,权势显赫的内阁重臣杨士奇曾想召见他,但李贤却婉拒不见,展现了他的刚直性格。
到了正统初年,李贤曾上奏指出:“塞外降人中在北京任官的已有上万人。按规定,一个指挥使月俸应为三十五石,但若是中原人担任,实际只发一石,而塞外降人却能领取十七石五斗。如此一来,一个鞑官俸禄就相当于十七个半京官,这既增加了国库的负担,也埋下隐患。应逐步将这些鞑官迁出北京,以节省开支并消除潜在危险。”遗憾的是,英宗朱祁镇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正统末年,李贤随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役中,明军惨败,他虽侥幸逃生,但也亲历了国家的危机。
景泰二年,他提出“十策”,并强调车战和火器的优势,受到景帝朱祁钰的重视,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后转为户部右侍郎。
等到英宗复辟后,立即任命李贤兼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并很快升任吏部尚书。李贤性格沉稳,奏对多能切中要害,深得英宗赏识。
然而,因夺门之变立下大功的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人权势膨胀,互相争斗,也忌惮李贤。有一次,大批御史弹劾石亨、曹吉祥,他们误以为是李贤与徐有贞在暗中推动,便在英宗面前诬告二人。英宗一度将李贤、徐有贞下狱,但恰逢天象异变,他认为是上天警示,遂释放二人。李贤虽被贬为福建参政,但很快因吏部尚书王翱的举荐而复出,再度担任吏部尚书,并继续参与内阁政务。
石亨对此心怀不满,却无可奈何。英宗为了制衡石亨、曹吉祥,对李贤更加器重。李贤虽常顾忌权臣势力,但在答复英宗时依然从容不迫,对权臣的压制作用明显。
天顺四年,石亨因罪被处死。此时英宗特意向李贤询问夺门之变的细节。李贤回答:“此事应称作‘迎驾’,而不该说是‘夺门’。天子之位本是陛下应有的,用‘夺’字会让后人误解。”英宗深以为然,下诏以后不得再称“夺门”,并革除了冒领功劳的数千人。
在整个天顺年间,李贤是英宗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直言无讳,所提建议多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在处理政务时,也会与兵部、吏部官员充分沟通,因此同僚对他并无戒心。
天顺末年,英宗病重,朝中有人挑拨离间太子朱见深。英宗心生犹豫,私下征询李贤意见。李贤恳切叩首,劝其慎重,明确表示应将皇位传给太子。最终英宗被打动,坚定了传位太子的决心。
成化初年,李贤仍受宪宗朱见深信任。虽有奸臣上匿名信诬陷,但宪宗未受影响,反而下诏挽留李贤。后来,因朝廷争议牵连到他,宪宗还派卫士保护其家,可见信任之深。
最终,李贤于成化二年冬天去世,享年五十九岁。他一生耿直忠诚,既能直谏皇帝,又能与同僚协作,在明朝中期政坛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