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阴人左宗棠,是晚清“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齐名,被称为大清末期的“中兴名臣”。他一生仕途显赫,先后担任浙江巡抚、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从曾国藩幕府起家
左宗棠早年因曾国藩的赏识而踏入仕途,与李鸿章同为“湘系”出身的重要人物。三人在国家大事上多有共识,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左、李之间也出现过尖锐分歧。
与曾、李一样,左宗棠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时,依赖外国势力,竭力维护清朝统治。但在涉及领土与国家主权时,他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收复新疆,力抗帝国主义
19世纪60年代末,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入侵南疆,建立所谓“哲德尔汗国”,企图分裂新疆,并得到英国与沙俄的支持。尤其是沙俄,自1860年强占中国大片领土后,野心愈加膨胀,1871年甚至直接吞并伊犁,新疆危机骤然加深。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敏锐指出,沙俄对西北早有图谋,必须立即备战。他主动放弃告老还乡的打算,请求继续效力,誓与侵略者决战。
然而,当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时,李鸿章提出“以海防为重”,建议削减西北兵饷,转而保卫沿海。对此,左宗棠坚决反对,他指出:“海防固然重要,但塞防更是国家藩篱,绝不能弃守,否则后患无穷。”最终,清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其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5年,左宗棠率军西征。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一方面整顿军备、筹集粮草,一旦出击则雷霆万钧。1878年,他成功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阿古柏兵败自杀。这一战,不仅保住了西北,更挽回了民族尊严。
伊犁谈判与后续治理
伊犁被沙俄强占后,清廷多次派员谈判无果。左宗棠一边筹划军事准备,一边密切关注外交进展,坚信“俄事非决战不可”。然而在关键时刻,李鸿章以政务繁杂为由,建议将他调回北京。左宗棠虽不满,却无奈接受圣旨。
所幸,他在新疆的准备工作极大增加了清廷的底气。1881年,《伊犁条约》签订,沙俄被迫归还部分领土,虽不尽如人意,但仍算扭转了局势。1884年,清廷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正式设立行省,进一步巩固了边疆治理。
历史评价
在对待沙俄侵略的问题上,左宗棠与李鸿章有明显分歧。李倾向保存实力、妥协退让,而左宗棠则从民族大局出发,坚持抗争,最终成功收复新疆,为祖国西北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他既是晚清洋务派的重要人物,更因在边疆保卫战中的突出贡献,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
参考文献:《左文襄公全集》《左宗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