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乔家大院,总让人联想到那部老电视剧,里面头号人物乔致庸是个传奇商人,脑子活络,手腕铁硬,把晋商做到了顶峰。可现实里,这家族的路子走得可没那么顺溜。从乔致庸那辈起家,到建国后产业全没了影儿,后人们转行搞教育和艺术,现在压根没人再沾商界边儿。尤其是乔致庸的玄孙女乔燕和,靠昆曲唱出了名堂,成了圈里响当当的人物。这事儿说起来,透着股时代变迁的味儿,乔家从铜臭味儿里走出来,换了条更接地气的路子。
乔致庸这人,1797年出生在山西祁县乔家堡村,那地方是晋商的老窝子。他家祖上几代都靠走西口做生意,贩丝绸茶叶啥的,早年雍正年间就跟俄国人搭上线,换砖茶茶叶赚得盆满钵满。乔致庸小时候父母双亡,由大哥乔致广拉扯大,本来家里打算让他走科举路子,1816年他中了秀才,正准备考大运时,1822年大哥突然病故,他只好扔下书本接手家业。那时候他才25岁,对生意一窍不通,硬着头皮上阵。晋商当时正遇瓶颈,太平天国闹腾起来,商路全堵,茶叶生意眼看要黄。乔致庸没慌,翻史书找古道,盯上湘鄂边的羊楼洞,那地方是南宋茶马古道的起点。他砸钱买地,雇人种茶建坊,专做砖茶,很快就盘活了局面。1832年,他在祁县开大德兴茶庄,生意火爆,晋商都来抱大腿。
后来鸦片战争打完,清廷为拉俄国帮忙,开通内地口岸,俄商税低抢饭碗,晋商税高十倍,乔致庸一看这不行,破了乔家不走官场的祖训,开始跟官府搭线。官商结合后,乔家反杀成功,他又看中银票的门道,1840年开大德恒票号,三年后专攻金融,茶叶生意全撤。乔家票号遍布全国,汇兑业务牛到家,资产上千万两白银。到清末,乔家有商号票号当铺粮店两百多家,乔致庸被叫“亮财主”。他治家严,立六禁:不纳妾、不虐仆、不赌博、不吸毒、不酗酒、不冶游。子孙们信义为先,经商重信重义轻利。一次包头卖油,伙计掺假被抓,掌柜追回赔本换口碑;卖面粉多给一两,百姓抢着买,垄断市场。乔家就这样靠家风撑了百年。
乔致庸有六个儿子,都不怎么有经商天赋,他挑中三儿子乔映甲的儿子乔映霞当接班人。乔映霞1875年生,是乔致庸晚年孙子,从小耳濡目染,1894年19岁接手家业。那时候乔家已到巅峰,但军阀混战开始拖后腿。乔映霞思想开明,早年读康有为梁启超的书,剪辫子穿西装,在祁县办新学堂,推教育改革,是当地第一个现代化商人。他主持乔家时,票号生意还行,但1928年中原大战,阎锡山败仗,晋钞贬值成废纸,大德通票号用公积金按新币兑付储户,亏空三十万两。乔映霞说这是人命钱,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这事儿传开,乔家口碑更响。
可好日子没多久,1930年代冯玉祥部队劫了乔家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和三百万公斤粮食,家底大伤。抗战爆发,日军占山西,乔映霞迁家族到天津北京,乔家大院空着。乔家产业从此下滑,票号关门,商号倒闭。乔映霞晚年精神出问题,1956年在北京病逝,81岁。乔家第五代就这样在乱世里耗尽了最后一丝光彩。话说回来,乔家兴衰跟大环境脱不了干系,早年靠茶叶金融起家,中期官商联手顶峰,晚期战乱军阀直接砸锅。家风再好,也挡不住炮火和变局。
建国后,乔家彻底变天。1949年新中国成立,乔家残余产业公有化。乔映霞次子乔铁民,1910年代生人,抗战胜利后1945年带队去包头清算复字号。那是乔家乾隆年间的老字号,垄断包头商业,乔铁民盘点完,廉价转让给职工或上交国家。1953年公私合营,乔家票号商号全收归国有,地租也断了,家族一夜破产。乔铁民自己转行教书,先在北京几所学校跳槽,最后在崇文区李村小学安顿,教算术到退休。乔家第六代就这样从商界彻底退出,无人再碰生意。为什么没人经商?一方面时代变了,计划经济下私营没戏;另一方面,乔家家训本就重教育,乔致庸自己弃学从商有遗憾,后人们早想走知识路子。破产后,靠点积蓄过日子,日子紧巴巴,但也没饿肚子。
乔家后人散在北京天津,多搞教育科研。乔映霞长子乔铁汉,1905年生,早年随父去天津上南开中学,毕业后进银行工作,后来也转教育。乔铁民的兄弟姐妹们,有的教书,有的搞历史研究。乔致庸曾孙乔映霞,不对,乔映霞是孙子,研究晋商清史的可能是后辈。反正乔家第七代基本都从教,改革开放后,有人办小公司,但主流还是文化教育圈。乔家大院1921年建完,本是乔致庸晚年大手笔,现在成博物馆,乔家后人偶尔回去看看,但产权早没了。
说起家喻户晓的玄孙女乔燕和,她1943年生在北京,本名乔燕和,是乔铁民女儿,乔映霞孙女,乔致庸玄孙女。那时候乔家已迁天津,她小时候数学不行,爸妈愁坏了,没想到她爱上昆曲。1958年瞒家里考北方昆曲剧院,一考就中,从此扎根戏曲。乔家家规禁听戏唱戏,怕玩物丧志,一开始家人反对,但乔铁民劝说后同意。
她拜师韩世昌,练基本功,唱《牡丹亭》《长生殿》,嗓音清亮,扮相俊俏,很快就出头。乔燕和在昆曲界是老将,演过上百出戏,带出一堆徒弟。报纸上常登她剧照,观众席里总有掌声。她不光唱,还教书,退休后继续传艺。乔燕和这辈,乔家彻底跟商说拜拜,她靠昆曲扬了家族名,接地气地说,就是从铜臭堆里爬出来,换了身戏服,唱出新天地。
乔家后人现状,说白了就是低调过日子。乔燕和现在七十多岁,还在北京活跃,偶尔回祁县乔家大院走走,给游客讲祖宗事儿。她的兄弟姐妹多在北京天津,从事教师或文化工作,没听说谁大富大贵,但日子稳当。乔家第八第九代更散,孙子辈的搞科研教育,媳妇孩子在北京上学上班。没人经商,不是没本事,而是时代不一样了,早年乔家靠信义吃饭,现在信义用在教书育人上。乔燕和投资过《乔家大院》电视剧,那部戏2006年播出,她当顾问,帮着把历史细节掰扯清楚。乔家大院景区里,有她照片展览,游客问起,她总笑说祖爷爷那辈的规矩,现在还管用。
想想乔家这百年路,从乔致庸砸钱走古道起家,到乔映霞兑钞票守信义,再到乔铁民教书乔燕和唱戏,核心就是那股子韧劲。破产不是坏事儿,逼着后人换赛道。以前靠钱堆,现在靠脑子和手艺。乔家无人经商,表面看落魄,其实挺有味道。商界水深火热,教育艺术稳当,还能传家。乔燕和家喻户晓,不是靠祖荫,是自己练出来的。乔家后人现在多在北京,聚会时翻老照片,聊家训,感慨时代变迁。乔家大院游客如织,他们偶尔现身讲解,续着那份文化味儿。
乔家故事接地气,就在告诉你,富不过三代不是空话,但家风好,能让家族活得长。乔致庸立规,子孙守着,从商到从艺,没丢人。建国后破产,是大势所趋,乔家没抗拒,顺势转行。乔铁民清算产业时,没拖泥带水,上交国家,职工安置好,这份胸怀跟祖宗一脉相承。乔燕和唱昆曲,传承的不光是戏,还是乔家那股子精气神。话说回来,乔家后人低调,但影响力没散。乔燕和的徒弟遍布剧院,她的书和访谈,让更多人知道晋商家风。现在年轻人问起乔家,她总说,信义二字,放到哪儿都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