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中俄军事合作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俄罗斯已同意为中国空降兵提供训练,并且将出售一整套空降装备,甚至有媒体猜测这可能是为“未来台海军事行动做准备”。更有乌克兰媒体指出,中国已秘密购买了足以装备一个增强型空降营的俄制武器,包括37辆BMD-4M空降步兵战车、11辆“章鱼-SDM1”轻型两栖坦克、11辆BTR-MDM空降装甲运兵车等,合同金额达到5.8亿美元。这一消息迅速在岛内和西方媒体中引起轩然大波。
其中,BMD-4M空降战车是焦点之一。它是俄军伞兵的主力装备,重量为14吨,能够适配运输机并空投,战车和车内伞兵可一起空投,着陆后立即投入战斗。其武器配备包括100毫米线膛炮和30毫米机关炮,能够有效打击反装甲目标和压制火力点。看上去这是一款威武的装备,但实际上,BMD-4M的表现并没有美媒描述得那么完美。在2023年的赫尔松战场上,许多BMD-4M因缺乏有效的主动防护,被乌克兰军队的便携式反装甲导弹击毁。它的态势感知能力也较差,主炮的弹药更是容易在战斗中爆炸,属于“皮薄馅大”的典型。
再看看与BMD-4M配套的BTR-MDM运兵车,装备简陋,仅有一挺机枪,面对现代化的无人机威胁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生存能力堪忧。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现在是否还需要购买这种装备呢?事实上,早在2005年,中国自主研发的ZBD-03空降战车就已服役,它具备空投和两栖能力,装备30毫米机关炮和红箭-73C反坦克导弹,可以有效对付反应装甲的坦克。而在今年9月3日的阅兵中,中国展示了更先进的空降战车,配备毫米波相控阵雷达,专门防御无人机和便携导弹,同时还搭载120毫米迫榴炮,填补了伞兵重火力的空白,整体战斗力远超俄制装备。因此,若中国真的采购这些装备,也更像是出于试验平台的考虑,而非能力不足。
从美媒的言论中不难发现许多漏洞。首先,俄罗斯目前还深陷乌克兰战场,军工产能主要用于支援前线,根本没有多余的资源出口整建制的空降营装备。其次,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军事准备手段多种多样,空降突击仅是其中之一。美媒将几辆俄制战车与“台海行动”联系在一起,显然是在故意渲染紧张气氛。
大国进行装备研究时,通常都会购买对手的成熟技术进行分析和学习。美国曾经购买苏-27、米格-29甚至S-300,目的是了解对方的技术和战法。同样,中国若真购买了BMD-4M,也很可能是为了研究俄军的装备和实战经验,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自己的装备和作战体系。此外,俄军在乌克兰的长期作战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教训,避免了许多设计上的坑。
美媒的过度炒作,实际上并非关心中俄的军事合作,而是试图为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布局提供理由。他们一方面夸大中俄合作的政治意义,声称“中俄联手破坏台海稳定”,一方面又暗示中国“缺乏空降经验”,这种言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强化美国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台海问题上,借此为“台独”势力提供支持。
有趣的是,这个事件从头到尾并未得到中俄美任何官方的确认。即便这笔交易真的存在,它也反映了中国军工发展到“可选而非必需”的阶段,是否购买这些装备取决于战略需要,而非能力的缺失。美媒的过度反应,反而暴露了他们对中国军力日益增强的焦虑。事实上,中国的军工体系已经足够强大,不论是否购买这些装备,都会对国家统一的维护产生重要作用。
从长远来看,美媒的炒作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岛内民众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连俄罗斯都无法大规模出口装备,那么外部援助在关键时刻能否可靠呢?而中国的自主军工体系则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任何情况下都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因此,这次炒作的背后,更多的是西方国家的战略焦虑,与中国是否“地动山摇”没有太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