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辽沈战役爆发,我军全力进攻锦州。蒋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在紧急报告中提到,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原本计划将锦州的驻军撤到锦西,并与关内的部队会合,之后共同北上与敌军决战。然而,蒋军上级卫立煌指示要坚守锦州,以免造成更大的动荡。范汉杰不得不取消撤退计划,继续坚守。
10月13日上午,我军发起了全面进攻,迅速占领了蒋军的第一、第二防线。范汉杰焦急万分,频繁打电话询问支援部队的到达情况,但得到的答复是他们正在赶往锦州。与此同时,我军重兵阻击了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和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两支部队伤亡惨重,无法继续推进。
随着战斗的激烈,范汉杰的指挥所也遭遇了猛烈的炮火,必须转移。即便转移到了新的位置,炮火依旧不断,士兵的伤亡惨重,死亡的无法安葬,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士气低落。
10月14日上午,我军发起了总攻,局势愈加紧张,范汉杰决定召开紧急会议。他带领参谋长李汝、炮兵指挥官黄永安等人前往新市区邮政局,召开了关键会议。在会上,范汉杰提到,支援部队进展缓慢,锦州面临长期围困,伤亡严重,因此必须放弃守城,选择突围。
大家一致同意这一决定,讨论如何实施突围。卢浚泉提到,手下的暂编第18师保存较为完整,可以作为突围的主力。范汉杰决定以夜间行动为最佳时机,尽快突围。卢浚泉建议,黄昏时出发,趁天黑渡过小凌河,第二天则前往大凌河口。
这场会议成为蒋军在锦州的最后一次重要决策。会后,大家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
当天黄昏,范汉杰和他的随行人员开始突围。卢浚泉带领小分队先行,范汉杰和参谋们紧随其后。一路上,他们在地下通道中匆忙前行,枪炮声不断,范汉杰内心充满焦虑,只希望能在天黑之前逃出城。当他们终于来到小凌河时,天色已黑。卢浚泉紧急指示渡河,大家扔掉武器,以免暴露行踪。
突然,远处传来了枪声,敌人追来了。范汉杰和随行人员匆忙进入寒冷的河水,渡河后便分散各自行动,避免被敌人发现。范汉杰与两名侍卫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小路继续前进,整夜走走停停,直到天快亮时,才找到一个废弃的小窝棚稍作休息。
次日,10月15日,锦州的战斗已进入尾声,我军成功占领了城市。范汉杰仍然不知所措,看到空中的飞机飞向锦西方向,他心中升起一丝希望,但面对重重关卡和缺乏交通工具的困境,他依然感到前途渺茫。心情低落的他决定装扮成普通农民,企图借此躲过敌人的追捕。
他用一根金条换得了一套农民衣服,穿上后虽然滑稽不合身,但也顾不得形象了。范汉杰决定与姨太太分开行动,以保安全。他将姨太太交给侍卫保护,自己则另行决策。
姨太太不愿意离开,但在范汉杰的劝说下,她最终同意了。她和侍卫先行出发,途经高桥镇时,遇到了我军的检查站。侍卫因言辞不清,且透露出携带金条的异常,引起了我军的怀疑。审讯过程中,侍卫最终供出了范汉杰的行踪,并将其姨太太找了出来。
与此同时,范汉杰和两名侍卫也在小路上走得疲惫不堪。路过一个村庄时,他们决定暂时不进村,以免被发现。当他们在田地里拔萝卜充饥时,几名我军战士突然出现。面对询问,范汉杰说自己是从沈阳逃出来的商人,尽管他努力掩饰,但仍然被怀疑为蒋军高官。
他们被带到一处房屋审问,范汉杰的身份逐渐暴露。最终,在面对审讯人员的一番心理攻势后,范汉杰放弃了抵抗,大声叫道:“枪毙我吧!”此时,他已明白无论是逃回蒋军,还是被俘,自己都无法再逃脱命运。
几天后,范汉杰和其他突围部队的成员都成了我军的俘虏,故事到此结束。这一切,既是对蒋军指挥体系的沉重打击,也揭示了战局的转折点。
这篇历史事件深刻展示了战争中的复杂性,范汉杰的最终结局提醒我们,即使是在绝望的时刻,也不应该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