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在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然而,欧洲众多富裕国家中,摩尔多瓦却成了一个贫困的例外,穷得堪比非洲国家。
摩尔多瓦的年均收入大约在七八千美元左右,而与之相比,中国的人均收入大约为五万元人民币。换句话说,摩尔多瓦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不过五六百美元,甚至还低于中国的最低工资水平。考虑到欧洲整体较高的物价,这样的收入让人难以想象如何维持生活。
相比之下,虽然非洲或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工资较低,但它们的物价也相对较低,因此生活负担没有那么重。而在摩尔多瓦,物价大约是中国的七八成,工资却远低于中国,普通居民的生活确实很困难,甚至比不上周边一些邻国的生活水平。
那么,为什么这个欧洲国家会如此贫困呢?
摩尔多瓦的历史较为复杂,它长期处在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势力争夺中,国家几乎一直没有机会独立发展。直到1918年,它才与罗马尼亚合并。1940年,摩尔多瓦又被苏联吞并,成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苏联时期,摩尔多瓦的某些富裕地区被划归罗马尼亚,这也为摩尔多瓦日后的经济困境埋下了隐患。
作为一个内陆国家,摩尔多瓦缺乏资源和港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只能依赖农业发展。然而,由于当时苏联的统一计划经济模式,人民生活没有太多怨言。随着苏联的解体,摩尔多瓦的经济问题愈发显现,而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差距逐渐扩大。波罗的海三国由于靠海,交通便利,发展了工业和制造业,经济稳步增长,很快加入了欧盟。而摩尔多瓦则因为地理和资源上的限制,始终未能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经济形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此外,摩尔多瓦的腐败问题也非常严重。事实上,越是贫困的国家,腐败问题往往越严重,因为贫穷导致社会管理松懈,法律体系薄弱,腐败分子更容易以权谋私。在这个国家,唯一稍有亮点的经济支柱就是轻工业——尤其是葡萄酒业。摩尔多瓦的葡萄酒窖在苏联时期曾是著名的酒库之一,甚至可以用几百欧元买到二战时期的葡萄酒。但即便如此,小规模的酒业仍无法支撑起整个国家的经济。
由于经济的萎靡,摩尔多瓦的教育体系也未能得到有效发展,整体水平低下,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即便是基础教育,也仅仅是中国贫困山区的水平,更不要提高等教育了。人们连温饱都成问题,谈何文化和知识的积累。
此外,由于经济困境,摩尔多瓦的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很多人选择前往邻国乌克兰或罗马尼亚务工,形成了类似跨国农民工的现象。摩尔多瓦的首都基希讷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丑陋的首都之一,城市面貌与许多贫困国家的贫民区相似。比起蒙古,摩尔多瓦的情况更为严峻,因为蒙古至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为支撑,而摩尔多瓦除了土地和人口,几乎一无所有。
那么,摩尔多瓦为何不选择与罗马尼亚合并呢?毕竟,历史上摩尔多瓦的富裕地区曾划归罗马尼亚,理论上罗马尼亚的经济能帮助它度过困境。可是,摩尔多瓦全民投票决定不合并,或许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坚守——即使生活困苦,也希望保持独立,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