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出身贫寒,曾为乞丐,却在乱世中抓住机会,最终登上帝位,实现了最极致的阶层跨越。他的治国风格一直备受争议,有人批评他手段过于严苛,对大臣动辄处死,也有人认为新王朝的建立必须依靠这种铁血手腕。然而无论评价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朱元璋极为重视选贤任能。
他尤其痛恨贪官污吏,对腐败行为绝不姑息。随着整顿力度加大,朝堂之上的大臣越来越少,人才选拔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他对科举中的殿试极为看重,甚至亲自出题考察考生。
洪武四年,明朝再度举行科举。朱元璋深知自己读书不多,八股文章的内容并不擅长,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出题,既可能自己听不懂,也容易让考生纸上谈兵。他思索再三,决定从实际出发,考察真正的民生问题。
于是,在殿试现场,他命人抬进三筐稻谷,当众要求考生发表见解。这一举动立刻让考生们面露难色,因为从未有人准备过这样的题目。殿上的大臣们神情各异,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忧心忡忡。深得皇帝信任的刘伯温甚至暗暗叹息,心想必有人要倒霉了。
这三筐稻谷并非普通之物。它们分别来自扬州、太仓和军仓。扬州稻谷颗粒饱满,质量极佳,预示着丰收;太仓稻谷品质一般,略逊一筹;而军仓稻谷最为糟糕,不仅干瘪,还混杂杂草,显然有人在粮草供给上偷工减料。朱元璋素来最恨有人克扣军粮,如此情况暴露,自然让他勃然大怒。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考生并未察觉问题所在。他们或是空谈仁义道德,或是泛泛而论农业耕作,甚至有人根本没发现稻谷的差别。这样的表现让朱元璋极度失望,同时也让他深刻反思。如果科举考试只考八股文,那么选拔出的官员必然与百姓生活脱节,只会纸上谈兵,对国家长远发展大为不利。
事后调查发现,大多数考生出身富贵之家,从未体验过民生疾苦,因此对最基本的农事常识一无所知。这让朱元璋意识到,若再不改变,整个王朝都会埋下隐患。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改革科举制度,转而采用举荐方式。凡是被官员们认可的优秀人才,都可直接推荐入仕。此举虽然容易滋生结党营私,但相比之下,官员脱离民生更为可怕。朱元璋宁愿冒着风险,也要让真正懂百姓疾苦的人进入朝堂。
这次殿试,看似简单的“三筐稻谷”,实则揭示了王朝的深层问题,也成为改革的导火索。朱元璋能够以小见大,敏锐察觉弊病,并在关键时刻果断改革,正是他作为开国皇帝的智慧与魄力。倘若没有这次转变,明朝的人才选拔或许会停滞不前,国家发展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从此,朱元璋不仅以铁血手腕立威,更以务实眼光推动了大明制度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