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期间,三大战役的最终结果都是解放军的胜利,而国民党因损失惨重,不得不转向全面防御。当时,为了阻止解放军的渡江行动,蒋介石调动了几乎所有兵力,并在长江沿岸部署了严密的防线,试图防守好每一寸土地。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想到,他的10万精锐部队竟然在关键时刻集体叛变,直接摧毁了他在战场上的一大半力量,令他无法承受压力,最终病倒。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爆发。国民党在长江两岸部署了70万兵力,超过115个师,还调动了舰艇和飞机加强防守,甚至借助美国和英国的海军力量,但他们的防线终究难以抵挡解放军的进攻。就在蒋介石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中时,突然传来坏消息——他的精锐部队,包括伞兵三团、预干总队等多个重要单位相继叛变,转投解放军阵营。这次叛变的背后,正是蒋介石身边的亲信——段伯宇和段仲宇兄弟的精心策划。
这场叛变摧毁了蒋介石的一条臂膀,带走了大量机密文件和战役部署,使得解放军的渡江行动如同破竹之势,一举获胜。10万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倒戈,这对蒋介石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甚至因压力过大,病倒在床。
段氏兄弟的背叛并非偶然。早在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国民党内部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厌战的情绪。段伯宇和段仲宇兄弟趁机开始策划反蒋行动,逐步赢得了许多国民党高层的支持,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将领和军官。
段伯宇通过巧妙的隐蔽行动,将一系列关键人物拉拢过来,包括在陆军大学的同学、重要军官以及一些地方军队的指挥官。通过一系列隐秘的接触和协调,他成功策反了这些人,确保了他们在渡江战役开始时能一举叛变,为解放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段伯宇和段仲宇在战役前通过秘密会议达成了共识,确保各自手中的部队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起义。段仲宇被任命为上海港口副司令,掌管重要的交通运输和军事部署,而其他的关键人物则分别驻守在长江战线的不同位置,为叛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个行动成功打乱了蒋介石的计划,导致国民党的兵力迅速崩溃,残余部队不得不撤退至台湾。
尽管蒋介石对段氏兄弟的背叛感到愤怒和不解,但他自己也意识到,正是自己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导致了这场局面的发生。从三大战役到渡江战役,蒋介石始终未能放弃与解放军的对抗,甚至在和平谈判中拒绝签字,这加剧了局势的恶化。最终,在段氏兄弟的策反下,解放军凭借战略上的优势,在短短42天内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次胜利不仅标志着解放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让解放军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充实了兵员和物资,同时成功解放了多个重要城市,如南京、上海、武汉等地。而国民党在这场战斗后,实力大幅削弱,最终只剩下台湾一地可以依托。
段伯宇和段仲宇的成功策反,充分证明了内外矛盾的激化与国民党内部的裂痕。在他们的巧妙布局下,蒋介石的雄心彻底破灭,而解放军不仅通过这次战役摧毁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也为将来战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