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重新上任后,迅速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国际贸易的举措,这一次的目标是海运,特别是中国造的货船。2025年1月特朗普宣誓就职后不久,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出了一项新的提案: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制造船只征收高额费用,起步价为百万美元级别。
这一提案听起来非常夸张,但它指向了一个实际问题。全球超过一半的货船是中国建造的,如果美国实施这一政策,全球贸易链条必然受到剧烈冲击。媒体如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早早报道,认为这不仅仅是针对中国,而是会波及全球。贸易专家们纷纷表示,这比征收关税更具破坏性,简直是在逼迫全球贸易走向死胡同。
中国的造船业这些年发展迅猛,从2000年全球市场份额的6%飙升到2024年超过55%。2024年中国几乎承接了全球70%的船舶订单,而韩国和日本分别只占17%和4.6%。中国船厂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交货速度快、价格低廉,能够生产从集装箱船到油轮、散货船等各类船舶,而美国本土船厂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特朗普政府认为中国的崛起是由于不公平的补贴政策,因此提出通过收取港口费来“惩罚”中国,并刺激美国船厂的复苏。但现实情况是,想要复制中国的制造优势,尤其是在劳动力成本、钢材价格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美国面临重重困难。即便征收高额港口费用,美国船厂也难以改变现状。
初期的提案非常激进。根据特朗普团队内部文件,美国政府计划对中国运营的船只征收每次停靠100万美元的费用,而中国建造的船只停靠费用更是高达150万美元。而对于那些由非中国公司拥有的中国造船,费用将按吨位计算,最低收费18美元每吨,最高可达270万美元。这一提案一公布,立即引起了航运行业的强烈反应。
3月初,路透社披露了这一消息,全球股市出现下跌。3月的听证会上,航运业巨头表示,这一政策将导致供应链的大规模混乱,破坏力远超过任何关税。全球船东,尤其是希腊等船东国,急剧反应。数据显示,2023至2024年,希腊订购的401艘新船中有266艘是中国建造的,德国、挪威和英国也在大力采购中国的高端绿色船舶。美国这一政策一旦实施,不仅会导致航运费用上涨,还将使全球各国的货物运输成本激增。
面对强烈反响,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原提案。4月中旬,新的方案发布:对于中国建造且中国拥有的船只,每净吨收费50美元,逐年增加,直至2028年每吨费用达到140美元。对于非中国拥有的中国造船,起步价为每净吨18美元,最高涨至33美元。集装箱船的收费则从120美元起步,最高可达到250美元。
然而,即便如此,费用依然很高,且最终会影响到美国国内的消费市场。随着新政策的推行,诸如煤炭、农业产品等依赖中国船运的行业开始受到严重影响。比如,煤炭出口量在2025年上半年已经减少了30%,而房车和其他进口商品的成本也因为高额航运费用而大幅上涨。
此外,美国的能源政策也受到直接冲击。特朗普曾计划推动液化天然气(LNG)出口,但由于全球LNG船舶大部分是中国造,收取高额费用可能导致美国出口成本大幅上升,进而影响美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这一提案最终暴露了美国制造业的一大痛点。中国的造船业之所以强大,除了成本优势外,还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生产力。而美国虽然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优势,但在传统制造业,尤其是船舶制造方面却难以复苏。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听起来响亮,但却缺乏可持续的支持,实际上是在饮鸩止渴。
这一事件不仅对美国产生了直接影响,还打乱了全球贸易秩序,尤其是海运行业。全球供应链已经处于紧张状态,而美国的这一政策无疑加剧了这一局面,令国际贸易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