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媒体曝出,大陆在通信领域正筹备一次大动作,重点是提升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通信能力。说白了,就是要让国家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更快、更稳。
这事并不是空穴来风,起因可以追溯到今年初的西藏地震。1月7日上午,西藏日喀则定日县措果乡发生6.8级地震,震源仅10公里,波及范围很广,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超过3600户房屋倒塌。救援队伍迅速到场,电力和道路抢修及时,但通信却成了明显短板。
地震导致中国移动177个基站停运,灾区信号时断时续,指挥调度受阻。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暴露出在极端环境下现有体系的不足。港媒指出,大陆正计划用AI、大数据和卫星通信等新技术,打造覆盖全国的应急通信网络,目标是2027年全面投入使用。
虽然救援效率不低,24小时内就完成了大部分人员救治和基础设施抢修,但通信环节确实“掉链子”。基站车进不了灾区,无人机续航又有限,临时方案难以满足大规模救援需求。山区道路塌方、恶劣天气更让问题放大,一旦通信中断,外界对灾情细节就无法掌握。
这并不是第一次遇到类似情况。2008年汶川地震时,茂县一度成了“孤岛”。当时15名空降兵在没有气象数据和地面引导的情况下,从4999米高空跳伞进入灾区,落地后搭建临时通信点,才让救援顺利展开。他们被称为“空降兵十五勇士”。这种“硬扛”方式虽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那时起,通信短板已是老问题。
定日地震再次暴露这一点,也促使国家下定决心彻底补课。1月17日,工信部联合13个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建成覆盖广、韧性强的应急通信网络。意见强调,公网和专网要融合,确保灾害发生时信号不断。
未来的重点手段包括卫星通信和无人机,尤其是低轨卫星网络。中国近年来卫星发射密集,像“千帆星座”项目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648颗区域覆盖卫星,到2027年发射1296颗,构建全球网络。这样一来,即便在高原、边疆、洪水或地震灾区,信号也能通过卫星保持稳定。
这种技术升级不仅用于救灾,还能服务国防和跨部门协同。传统树状通信架构将被网状体系取代,AI可自动管理节点,避免单点故障。届时救援现场的信息共享更高效,伤员位置实时可见,救援路线自动优化。
港媒也注意到,这项计划不仅是防灾,还带有战略意义。2027这个时间点被多次提及,正好对应低轨卫星一期完工。有西方舆论联想到台海局势,炒作大陆可能在2027年采取军事行动。但大陆方面强调,这一体系建设主要是民生需求,以防灾减灾为核心,军事应用只是顺带的。
不过不可否认,通信体系升级后,解放军的协同效率也会提高。部队可通过卫星实现实时互联,前线情况清晰呈现,指挥精准度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外界会有军事解读。但从大陆的逻辑看,防灾是优先目标。
预计到2027年,中国低轨卫星数量将超过3900颗,投入规模上万亿。民营企业参与降低了成本,加快了部署。到2030年,二期计划或将突破1.5万颗卫星,形成全球一流的卫星互联网体系。
从汶川的“空降兵十五勇士”,到定日的临时通信补救,再到如今的低轨卫星组网,中国的应急通信能力正从“人命硬撑”走向“科技兜底”。这是一次跨越式的进步。
可以说,2027年不仅是技术节点,也是一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转折点。那时灾区将不再因通信中断而成为“孤岛”,救援和指挥更顺畅。无论是防灾、减灾,还是提升整体国家韧性,这都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