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铎,明朝中期的著名官员,出生在浙江太平。他在天顺末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随后被选为庶吉士,参与了《英宗实录》的编修工作。后来,谢铎被任命为翰林编修,深得皇帝信任。
成化九年,谢铎被指派去校勘《通鉴纲目》。在此过程中,他向皇帝上书,建议将《通鉴纲目》作为帝王治国理政的参考,提醒皇帝对古人治国的经验进行细致考证,并在讲经筵上讨论此事,希望能从古代的教训中吸取经验,为治国安邦提供借鉴。然而,皇帝朱见深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当时,朝廷的边疆局势紧张,谢铎再次上书,提出要加强边防,建议皇帝积累兵员和粮草,收复失地。他指出,当时的边疆守军形势堪忧,像晚唐时期的债帅一样腐败无能。士兵们的不满情绪已经积压到了极点,许多将领仅以战功获取荣耀和赏赐,而对士兵的困苦和军饷问题视而不见。谢铎深刻批评了这一现象,认为这直接影响了士兵的士气和对国家的忠诚。
谢铎的直言不讳和切中时弊的言辞,使他在翰林编修岗位上工作了九年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拔,成为侍讲,直接参与经筵讲解。他虽然因为父母去世而长期留在家中守丧,但依旧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向朝廷推荐人才。
到了弘治初年,谢铎以原职参与《宪宗实录》的编修工作。弘治三年,谢铎被提拔为南京国子祭酒。尽管他以身体不好为由选择辞去官职,回乡养病,但他在家中依旧关注国家事务,并在朝廷出现空缺时主动举荐人才。
后来,国子监祭酒的职位空缺,孝宗皇帝朱祐樘极为看重谢铎的才能,再度将他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并兼任国子监祭酒。谢铎几度推辞,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职位。值得一提的是,谢铎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既担任国子监祭酒,又兼任礼部右侍郎的人。
然而,谢铎担任国子监祭酒五年后,再度以身体不适为由辞职回家。最终,他在正德五年因病去世。
谢铎不仅学识渊博,精通经史,还在理学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在明朝文风主张华丽辞藻、粉饰太平的背景下,谢铎与李东阳等人共同倡导诗歌革新,成为茶陵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的作品关注现实问题,关心民生疾苦,为当时的文学风气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