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陨落?王健林与万达的2025生死劫
2025年的北京,春风并未驱散金融街弥漫的焦灼气息。万达集团的会议室内,手机静默如坟,生怕一声蜂鸣,便引来法院又一份“惊喜”传票。71岁的王健林,眼下青黑,办公室那张备用的行军床成了标配,即便会议开到午夜,也仅靠一杯速溶咖啡续命。窗外,万达广场巨屏上的广告流光溢彩,却显得格外刺眼,映衬着室内外截然不同的光景。
“局面太乱,账面太薄”,这是压在所有人头上的事实。即便只是隔着屏幕刷到万达的新闻,都会下意识地咂摸嘴,这不正是中国地产行业“高位预警”的鲜活教材吗?
2025年9月,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摆在眼前:万达商管短期债务飙升至662亿,账面现金仅余133亿,缺口高达529亿,相当于每天蒸发1.5亿。这笔巨款,别说填补,连凑个整数都难比登天,更遑论当初那个叱咤风云的万达。
与龙湖、华润等同行相比,万达的这份财务报表简直就是一份“高危风险样本”。密密麻麻的红色警告,债务逾期已是寻常,2025年又新增10条被执行人记录,累计执行金额逾76亿。法拍、股权冻结,任何一项单独拎出来,都足以谱写一出跌宕起伏的商战史诗。
曾有人当面问王健林:“现在压力还大吗?”他苦笑摇头:“我一天只睡五个小时,有时真想不明白,这债为何就还不完?”身旁助理的插话,更添几分无奈:“股权又被冻结了4.9亿,还能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上。”这语气,与其说是坚韧,不如说是被现实逼到墙角的自嘲。
时间回溯至2025年5月,万达突然抛售了48座万达广场,涉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套现500亿。外界一片哗然,朋友圈和财经媒体炸开了锅:“这不是在挖自己的根基吗?”然而,事态的发展证明,这种“断臂求生”的速度,根本追不上债务扩张的步伐。卖掉的是稳固的现金牛,留下的却是“空壳”。租金收入增速跌破5%,而债务利息却高达10%。长白山度假区一年巨亏4亿,文旅板块早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拖油瓶”。
一位金融界的朋友发来微信:“你猜今年万达还能拿到银行的新贷款吗?”答案不言自明。2025年央行投放1200亿房贷,万达却连“汤”都没喝上一口,与招商蛇口等国资房企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2025年,与2016年从港股退市时签署的对赌协议,成了悬在万达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2%的年息、380亿的股权回购,加上苏宁追偿的50亿、永辉索要的39亿,合计89亿,这还不算中东资本440亿的上市回购条款。董事会的话语权早已旁落,王健林实际掌控的股份,更是被抵押得所剩无几。
万达集团楼下,一位记者好不容易堵到一位高管,对方只丢下一句:“上市成不成,就看年底了,赌一把。”话虽轻巧,背后却是万达管理层全员无休,连中秋佳节都未能幸免。
2025年8月,万达又被执行24亿,年利息高达2.4亿。资产变卖的速度,远远追不上利息的增长。130座自持广场估值4500亿,有人建议“不如全卖了还债”,可一旦如此,万达将彻底沦为“空壳”,连基本的月租都无力支付。
当然,王健林并非束手无策。2025年夏天,万达与腾讯、京东合作,成立了三家合伙企业,获得了465亿的资金。表面上看是“数字、电商、实体”的大整合,实则三方持股均衡,这笔“救命钱”并没有直接进入债务偿还池,而是被用于商业数字化和区域文旅项目。克拉玛依项目尚在调研阶段,远水如何能解近渴?
“马化腾和刘强东会全力帮万达吗?”问题的答案,早已心知肚明。没有人是慈善家,各自的利益才是第一考量。
轻资产转型,万达也在学,但步伐太晚。2024年,管理费收入仅20亿,勉强覆盖一点利息。品牌影响力因连环债务违约和资产抛售而大打折扣,甚至在三四线城市传出“万达撤场”的消息,与龙湖品牌溢价带来的正向循环,简直是两个极端。
北京金融法院的执行清单越来越长,2025年,万达正与数十家债权人进行重组谈判。有银行勉强同意展期20亿,但条件是将剩余广场的租金收入作为抵押。重组能否覆盖一半的被执行金额,仍是未知数。一旦债权人强硬施压,资金链一旦断裂,万达恐将瞬间崩盘。
细心的人发现,万达员工群里,“离职自救”的讨论甚嚣尘上,甚至有老员工在朋友圈低调挂出“广场转让资源”的信息。内部信心,已然动摇。
2025年年底,两大生死考验在即:上市冲关和债务重组。一旦上市失败,440亿的回购条款将立刻生效,王健林质押的98%股份将瞬间归零,万达被外资控股的概率将急剧上升。业内普遍认为,“上市成功率不到三成”,没人敢给出确切的答案。
债务重组,是万达的最后一道“缓冲阀”。76亿的被执行金额,至少需要解决一半,才能获得一丝喘息之机。已有银行明确表态,“不能再出任何纰漏”。金融圈都在密切关注,万达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爆雷大户”。
2025年,房地产行业的“杠杆神话”早已破灭。万达的高杠杆模式与龙湖的稳健经营,形成了鲜明对比。龙湖依靠68亿的租金收入稳住了阵脚,万达却深陷“卖资产-收入降-更缺钱”的恶性循环。一旦核心资产被消耗殆尽,造血功能将彻底丧失。
时间线拉回到2025年初,王健林在接受采访时仍寄望于:“只要上市不倒,万达就能挺过去。”如今听来,这句话已然苦涩。现实是,行业巨变太快,万达的转型迟了五年。轻资产之路尚未跑通,品牌影响力又被频繁违约拖累,想依靠管理输出回血,难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
行业内流行一句话:“现金流为王”。回首过往,财务纪律远比规模扩张更重要。万达当年负债高歌猛进,2010年后一路狂飙,2018年A股上市未果,2016年签署的对赌协议,一步步失控,最终被政策收紧扼住了咽喉,教训何其深刻。
一位老地产人感慨:“王健林其实没错过什么,只是时代变了。”这话听着像为尊者讳,实则道出了无奈的现实。
对比同业,龙湖早在2015年便开始布局轻资产,品牌口碑和管理费收入双双攀升。万达却是在危机爆发后才被迫转型,当市场信心尽失,轻资产便沦为“牺牲收入换安全”的无奈之举。
王健林,还能挺住吗?坦白讲,这已成为一个冰冷的概率问题——或许只有40%。上市能否成功,债务重组能否推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局面都将逆转。万达最终会成为一家轻资产的纯商业管理公司,还是会被直接拆分重组,目前无人能下定论。
2025年临近尾声,万达的困局,成了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王健林的挣扎,既是他个人传奇的收官之战,也是时代大洗牌的注脚。金融街的空气依然凝重,巨屏广告依旧闪烁,而万达的命运,则悬于最后一根细线上。
谁也说不准,这个冬天,是否会比往年更加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