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财政供养人员超过8000万”登上热搜,公开数据显示,每年财政供养人员所需开销大约占税收的40%。这引发了对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的讨论,而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应对“财政赤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第二年,虽然他已成为皇帝,但并没有感到轻松,朝廷正面临着许多困难。若稍有不慎,唐帝国可能会四分五裂。此时,房玄龄受命进宫与李世民商议如何精简官员、裁撤冗余的政府机构。
根据历史规律,随着朝代的延续,朝廷的官员往往会越来越多。但唐朝建立才九年,为什么李世民就开始考虑裁减官员呢?这一切要追溯到唐高祖李渊的建立过程。
在隋朝末期,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隋炀帝杨广调兵平乱,造成了极大的社会经济破坏。就在隋朝摇摇欲坠之际,李渊在晋阳举兵起义,并迅速攻占了长安。虽然李渊的军队并不是最强的,但他运筹帷幄,借助政治手段,在极短时间内成功占领了隋朝都城,并拥立隋炀帝之子为傀儡皇帝,为自己后来的称帝之路铺平了道路。
李渊通过战场征伐和主动招揽起义军首领,扩充了军队规模,最终完成了对长安的控制。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唐”。尽管李渊坐上了帝位,但他掌控的土地仍然有限,外有豪杰虎视眈眈,连年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稳固政权,李渊不仅注重军事扩张,还采取了“安抚政策”,通过给予豪杰高官厚禄来吸引他们归降。为此,唐朝的州县数量急剧增加,地方官员数量也随之大幅上升,有“十羊九牧”的说法,意思是十个百姓中就有九个是官员。
这一政策虽然促成了唐朝的快速扩张和发展,但也为后来的财政问题埋下了隐患。
到了李世民继位后,他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隋末唐初的战乱导致百姓死亡或流离失所,人口大幅减少。唐太宗即位时,户籍人数远远低于隋朝,直到贞观年间,唐朝的人口才恢复到隋朝的十之一。
因此,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二年,他便意识到朝廷机构过于庞大,冗余的官员成了财政的一大负担。李世民决定启动一场精简机构、裁撤冗官的改革,并邀请房玄龄等人参与讨论。
唐太宗向大臣们强调,选用官员的关键是“量才授职”,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决定职务,务必减少官员人数。他特别引用《尚书》中“任官惟贤才”的思想,强调只有贤能之士才应担任官职。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数量太多,且其中很多人没有实际能力,那就是“画地为饼”,最终无法发挥任何实质作用。
房玄龄深谙唐太宗的用意,按照李世民的指示,提出精简官员的具体方案。原本唐朝京官有2000余人,裁减后仅剩643人,减少了三分之二。地方政府机构也大幅裁减,整个唐朝的行政区划被划分为10道、300余州、1500余县。
通过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唐朝的官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社会治安也大为改善。《贞观政要》记载,这一时期的官员大多廉洁自律,王公贵族都不敢轻视百姓,盗贼消失,百姓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元朝学者戈直对唐太宗的这一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精简官员带来了四大好处:一是选拔贤能的官员,避免浪费人才;二是精简后的官员能得到更好的待遇,减少了从百姓身上搜刮民脂民膏的风险;三是精简后的官员职责明确,避免了权力的交叉和推诿;四是减少了官员内部的无谓纷争,降低了政府的消耗。
然而,明朝的裁员措施与唐朝相比则效果相差甚远。明朝晚期,朝廷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裁员,但效果不佳。明朝当时裁减了大量基层官吏,却未触及到消耗财政的皇亲和京官,导致了财政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反观唐太宗,他在改革之初,就毫不犹豫地裁减了自己嫡系的官员,实施“刀刃向内”的政策,显示了极大的政治决心。相比之下,明朝的裁员措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总的来说,唐太宗通过精简冗官、合理分配资源,不仅解决了财政困境,也为后来的盛唐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一改革策略,至今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