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宋灭亡时间要算上最后三年的流亡政权?
这个问题要从历史认定的特殊性说起。通常史学界将南宋灭亡时间定在1279年崖山海战,当时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随之殉国,场面极其悲壮。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三年前的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时,南宋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当时临安虽只是行在,但作为实际都城被攻占后,太皇太后谢道清带着5岁的宋恭帝赵?出降。按常理,这已标志王朝终结——就像1368年元大都失守代表元朝灭亡,1644年北京陷落代表明朝终结一样。但南宋能特殊地将1276-1279年流亡政权计入国祚,关键在元朝的态度。
元世祖忽必烈的政治智慧值得玩味。他接受投降时特意下诏免除牵羊礼——这种让俘虏赤裸上身、颈系白绫的屈辱仪式,当年金国就曾用来羞辱宋徽宗父子。这种怀柔政策展现了统治者的气度,也为后续历史书写埋下伏笔。
元朝对南宋残余势力采取斩草除根策略。即便临安已降,只要还有赵氏皇族在南方抵抗(如7岁的宋端宗赵昰和末帝赵昺),元军就持续追击。直到1279年崖山决战,元将张弘范立灭宋于此石碑,才正式宣告完成统一。后来编修《宋史》时,元朝史官将流亡二王与宋恭帝同列本纪,虽称瀛国公二王附,实则承认其正统性。
这种历史认定与后世形成鲜明对比。清朝入关后坚称明朝亡于1644年,刻意否定南明政权,因其自称继承明朝法统。而元朝自信满满,不介意承认与南宋的三年拉锯战。现代教科书改为1276年之说,或许因淡化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悲情叙事。
更耐人寻味的是统治风格的差异。元朝虽实行四等人制,但未强制汉人易俗;清朝却推行留头不留发的剃发令。这种对比恰似两个征服王朝的心态写照:前者带着游牧帝国的豪迈,后者则难掩以小博大的焦虑。历史的评判往往取决于胜利者书写的角度,而真相永远藏在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