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是各国政府颁发的重要身份证明文件,它不仅确认持有人的国籍身份,更是国际通行的通行证。无论是出国旅游、留学还是商务考察,这本小小的证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国公民而言,想要走出国门,第一步就是要办理好护照。
追溯历史,中国护照的雏形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护照制度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有趣的是,虽然中国护照使用汉字天经地义,但我们的邻国日本的护照上也赫然印着汉字。这些汉字的渊源,竟然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
日本护照由外务省统一签发,最早出现在明治维新时期。1878年首次发行的护照被称为日本帝国海外旅券,这个名称反映了当时日本的政治体制。随着时代发展,1917年开始在护照上添加持有人照片,但真正奠定现代护照样式的,是1926年重新设计发行的版本,这个基本版式一直沿用至今。
仔细观察日本护照,会发现封面中央印有精美的菊花纹章。这其实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十六瓣八重表菊纹。虽然日本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国徽,但这个皇室家徽实际上承担着国徽的功能。护照上方用汉字标注日本国旅券,下方则是对应的英文翻译,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
为什么日本护照会使用汉字呢?这要从日语的构成说起。现代日语包含三种文字系统,汉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明影响,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护照上使用的并非普通汉字,而是源自秦始皇时期的小篆字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推行了影响深远的文字改革。面对战国时期各地文字混乱的局面,丞相李斯奉命创制统一文字。他在大篆基础上进行简化创新,最终发展出线条流畅、结构优美的小篆。这种字体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便于书写,很快成为官方标准文字。
小篆作为成熟的文字体系,在中国一直沿用到西汉时期。而它的传播范围远不止中原地区。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求仙的传说,可能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开端。当时的日本尚未形成自己的文字体系,随着秦人东迁,小篆等文化元素也随之传入东瀛。
虽然在中国本土,小篆后来被隶书等新字体取代,但在日本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直到今天,日本许多正式场合仍在使用小篆字体,民众对这种古老文字也十分熟悉。这种对传统的珍视和保护,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透过护照上的汉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文字演变史,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史记》等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