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三国时期,诸葛亮病逝后,蜀汉的军事重担落在了姜维肩上。尽管姜维多次率军北伐,却屡次遭遇失败。然而,在姜维执掌兵权之前,蜀汉曾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甚至让曹魏不敢轻易南下。这场胜仗的幕后功臣并非姜维,而是由费祎担任总指挥,王平在前线直接领兵作战。
当时,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逐渐放弃了北伐中原的雄心,在费祎等人的治理下,国家转向休养生息,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生产逐步发展。然而,北方的曹魏却蠢蠢欲动。曹睿病逝后,曹爽辅佐朝政,但他能力平庸,难以胜任重任,连司马懿都对他不屑一顾。为了树立威信,曹爽决定南下攻打蜀汉,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曹魏大军南下时,蜀汉的险峻地形成为天然屏障。由于山路崎岖,魏军的运输牲畜大量死亡,尽管兵力雄厚,却因行军困难而停滞不前。此时,前线指挥官王平抓住战机,果断切断了魏军的退路。曹爽本就不懂军事,面对困境束手无策。其实,司马懿早在战前就警告过曹爽,劝他谨慎行事,但曹爽误以为司马懿嫉妒自己,完全不予理会。
最终,曹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付出惨重伤亡后被迫撤军。其他将领则明智地及时撤退,避免了更大损失。这场战役的影响极为深远:曹爽本就不得人心,战败后更失去朝中支持,他误以为司马懿在排挤自己,于是对司马家族展开报复。忍无可忍的司马懿最终铲除了这个政敌。
而蜀汉则凭借休养生息的政策,维持了约20年的稳定。可惜的是,费祎的胜利让原本就不受重视的姜维更加边缘化。不久后,费祎遇刺身亡,姜维重新被启用。然而,姜维多次北伐失败,逐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最终导致蜀汉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