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官制主要沿用了明朝的体系,但在具体设置上做了不少调整和创新。比如明朝各省的军事机构叫都指挥使司,清朝则改为提督省内军务,这是明显的改革。而道台这个官职,就是清朝在明朝官制基础上独创的新职位。
道台是清朝道员的尊称。清朝官场喜欢用台来尊称官员:总督叫制台,巡抚叫抚台,布政使叫藩台,按察使叫臬台,道员叫道台,知府叫府台。要了解道台和知府谁权力大,得先理清这些官职的职能关系。
总督和巡抚是清朝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虽然总督地位略高,但二者平级,都直接向皇帝汇报。这两个官职都是明朝中后期设立的,最初都是临时派遣的。明朝初期,省级权力三分:布政使管政务,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三者互不隶属。
明朝中后期,皇帝为加强控制,开始派京官巡视地方,称为巡抚。起初是临时差事,后来发现效果不错,就固定职位。总督的设立也类似,主要是为了制衡巡抚,但明朝的总督主要负责军事维稳,始终是临时职务。
清朝沿用了这些官职,但把总督变成了常设职位。清朝总督是正二品,负责两省或多省的军政,侧重军事指挥。战时可以调动辖区内的提督和八旗将军。由于这些武官是从一品,总督常兼任六部尚书或大学士来提高品级,最受信任的能当上正一品总督。
巡抚是从二品文官,主管一省军政司法。虽然权力比总督小,但在本省影响力更大。巡抚和总督不是上下级,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因为布政使也是从二品,巡抚通常加六部侍郎衔,升为正二品。
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和政务,在没巡抚时是省内最高文官。虽然受总督巡抚节制,但任免都要皇帝亲自过问,可见其重要性。按察使是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书记,主管司法刑狱。
除了这些,还有专管水利的河道总督、管漕运的漕运总督(都是正二品),以及从三品的盐运使。这些高官下面设有道员(道台)协助工作。
明朝时布政使下属叫参政、参议,按察使下属叫副使、佥事。清朝改为道员,数量因省而异。布政使下属是分守道,按察使下属是分巡道,盐运使下属是盐法道,还有管水利、驿站、粮食的专职道员。道员就像省级派驻地方的特派员,乾隆时定为正四品,晚清时品级混乱,甚至出现正二品道员。
知府是地方三级(省、府、县)中的府级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普通知府是从四品,但北京顺天府和沈阳奉天府的知府是正三品。按晋升顺序: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可见道台比知府高半级。
但知府实权更大,掌管全府政务司法,战时还能调动驻军(正三品参将)。道员虽品级高,但权力限于分管领域。知府是一级行政长官,道台是省级派驻机构,所以很多知府宁愿不升道台,留在实权位置。
用现代官职比喻:总督像大区书记,巡抚像省委书记,布政使像省长,按察使像常务副省长兼政法委书记,道台像省厅厅长,知府像市委书记。市委书记调省里可能当厅长,但实权往往更大。
所以说,道台品级虽高,但实权不如知府。这个特殊职位连接省府县三级,在清朝官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